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杜甫小议

(2024-04-29 17:25:05)
标签:

唐诗

李白

杜甫

伟大诗人

缺点

     李白杜甫小议

李白与杜甫,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现在的学术氛围是,一些人似乎在相互竞赛,看谁把两位大诗人评价得更高。我以为,在对李白杜甫做出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他们的有些方面,做一些比较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使人们对两位大诗人可以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比如,一般的观念,总是抓住李白诗中的“济苍生”,杜甫诗中的“致君尧舜上”这几个字眼,认定李杜二人一生都是心系天下苍生,全部心思都是努力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又认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不重用他们,未对他们委以重任,这都是统治者的昏庸,社会的不公。的确,李白杜甫是空前绝后的大诗人,但在其他方面,也是一个平常人。他们两个人,像当时其他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一辈子最在意的就是如何能做官。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中关于李白就说过:“他想做官——说得冠冕一点,便是‘兼善天下’,很认真”。安旗在其所撰写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的《代前言》中说李白道:“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满世界寻求政治出路”;到处托人,找关系,想要当官。杜甫也同样,一生都在谋求官职,直到垂暮之年,还在等待朝廷征召他。也不是说想当官是什么特别不好的念头,只是希望我们不要把李白杜甫的人格想象得特别伟大。实际上,李白杜甫都当过官。杜甫在肃宗时当过左拾遗,经常就在皇帝身边。但并未见到他给皇帝提出过什么重要的有价值的建议,相反,却于安史之乱国家危急的时刻,在宫廷内外与他那些官员朋友们不断地饮酒作诗,互相唱和。李白在玄宗时曾任皇帝身边的翰林待诏,即文学侍从之臣。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奉皇帝之命,写了歌颂杨贵妃的《清平调词》三首。李白离开宫廷十年后,曾写过一首《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述说陈皇后(阿娇)最终被汉武帝抛弃之事。末尾二句感叹道:“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一书在此诗的“按语”中说:“太白供奉翰林期间,为文学侍从,不过以其艳辞丽句博取君王欢心而已,谓之‘以色事他人’,亦其宜矣。”把李白和皇帝身边的那些女性,归作了一类。显然,即便真让李白杜甫做了地位较高的官,他们也为国家作不了什么贡献。他们没有那样的政治才能,也并不真正具有的那样的志向。

李白杜甫最基本的身份是诗人,讨论李白杜甫,自然重点是说说他们的诗。

先从李白说起。提到李白的诗,人们都能想到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创作主张,想到他那些清新隽永的七言绝句,自然也能想到他的豪放。我最重视的是李白的豪,豪放、豪情。我认为,单凭那些绝句,是无法使李白得到在诗界珠峰一般高耸云天的地位的;“天然去雕饰”,也并不是李白全部诗歌的特色,李白的许多诗,也是华丽、豪华的。在成就李白上出力最大的,是豪气、豪情。这豪气、豪情,是一种天生的性格气质,是其他人难以学得来的。一般工具书解释“豪”为:气魄大,无拘束。其实,这六个字就能很好地解释李白许多代表作的基本特色。李白自然有作诗的技巧及广博的知识等必备的功底,但这个无拘束,就使他能够毫无顾忌地摆脱作诗的许多世俗的格律的束缚,让自己的激情自由地喷发。更重要的是这个气魄大,这是由李白的气质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看看他《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可以想想他《卢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种壮阔,显然不是一般的诗人所赶得上的。《将进酒》开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两句本来是表达对时间流逝的伤感的,但经李白这样浑身充满豪情的人一写,竟是一副无比豪壮的画面,即便到了后两句,读者依然能感受到一股豪气的回旋,而不会让人陷入情绪的低落。就是李白最为有名的《蜀道难》,再过一万年也无人写得出的《蜀道难》,若认真分析,其成功的最大的优势,内在的诀窍,也是李白的豪气。单单从词汇、比喻、夸张等细小处,显然是解释不了《蜀道难》的。前面说过,豪就是气魄大。李白的豪,李白的气魄,使他所写的蜀道,不只是艰难、险峻,而是充分体现出一个“雄”字。李白以雄健的笔力,展示出蜀道的雄奇、雄壮,大自然、祖国江山震慑人心的壮美。如果不是李白这特殊的气魄雄大的豪壮气质,单以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人的功力和才气,肯定是写不出李白式的《蜀道难》来的。

若细做分析,李白的豪气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李白的许多名篇,基本上都是以它的豪气来震慑读者的心灵,获得它的成功的。以《将进酒》为例,通篇充溢着他惯常的豪气、豪情,单凭这一点,读者的心便全盘被李白所俘获,只剩下连连称赞的份儿,无法再容留得下任何别的情绪,别的思考。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稍微思考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实际上不过就是鼓吹拼命喝酒,及时行乐;而且李白的鼓吹饮酒行乐,向来都把饮者的生活描绘得极其豪奢,甚至在道德上把及时行乐说得高尚无比。公平地说,这样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或者明确说是消极的。总之,李白是用他超凡的豪气,掩盖了他平庸的思想内容。关于李白诗的思想内容,古人早就有过微词;宋代的王安石就认为李白识见卑下,其诗中多是酒与女人。前面说过,豪的内容就是气魄大,但气魄大也可能成为狂傲。试看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这是他应诏入京时写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句就出自这首诗。通篇诗洋洋自得的狂傲,实质上只显示了作者的不沉稳、浅薄。还有一点,李白诗中惯常的发狂一般的豪气,使得他的不少诗显得结构松散。比如他的名篇《梁甫吟》,明代学者朱谏在其《李诗辨疑》一书中对此诗评论道:“按《梁甫吟》辞意错乱而无序,用事或涉于妖妄,如吕望、郦食其等事,方言贫贱而遇明主,即继以雷公天鼓、玉女投壶,非惟上下文义之不相蒙,而又鄙俗无稽之可笑……此等繁乱错杂之辞,稍知文理者将羞道之。白之雄才高论,宁有是乎?”这首诗后半部分的确用典太多,而又十分杂乱。为了维护李白的声誉,朱谏将此诗定为伪作。

以下再来说说杜甫的诗。古代将杜甫尊为诗圣,其理由一个是杜甫的忠君,一个是其格律诗的巨大成就。现代人不大说杜甫的忠君了,但谈杜诗的人民性,实即杜诗中对普通民众生活疾苦的关怀。对这一点,无疑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现代人特别是当代人依然十分重视杜甫的格律诗,鄙人对这一点则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杜甫所写的格律诗比古体诗多得多,但杜甫诗歌中思想内容最好的那些诗,大部分都是古体诗,而非近体诗(格律诗)。杜甫有许多名篇,都是古体诗。例如,杜甫最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写作比较自由的古体诗。杜甫也用尽心力写过一首一千字的排律,格律可谓严整,但没有任何人说过这首诗有什么价值。假如杜甫将《赴奉先县咏怀》也写成排律,在“朱门酒肉臭”的后面一句,先来找个表示颜色的字与“朱门”的“朱”配对偶,试想能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名句吗?许多诗都可以证明,杜甫在心中有强烈的思想感情要表达时,他写的都是古体诗,都写得酣畅淋漓,非常成功。著名的“三吏三别”,就全是古体诗。又比如那首《岁晏行》,写冬日里民众生活的疾苦,以最平常的语言形式,极少用典故,却推出了“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这样的警句。再说一点,格律诗有一个大忌,一个句子的末尾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这被称为“三平调”。杜甫这首总共只十几句的《岁晏行》中,竟有七个三平调,难道我们觉到了这七个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缺陷吗?杜甫的五言古体《梦李白二首》,也是非常感人的诗篇;不顾忌那些格律,就容易写出极富感情时有名句迸出的诗篇。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倒是轻松的题材,但对每个人只用两三句诗,就把这些人潇洒可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非常成功。如要就格律说,这首诗句句押韵,而且有重韵,句末两次用了“天”字,两次用了“眠”字,三次用了“前”字。这些全都是犯忌的,而且犯得特别严重。足见杜甫许多诗篇的成功,恰是因为他没有受格律的束缚。

杜甫的格律诗数量那么大,但其中的好诗实在不多,思想内容有份量的更少。有一首绝句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现代人都说这首诗写得好,但古代就有人批评说:“此与儿童之属对何异?”属对就是古代的小孩子才上两年学,私塾老先生教他们的那些“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之类。批评者认为杜甫这首诗像小学童做拼凑对偶词语的功课一样。的确,对偶太工整了,甚至令人生厌。杜甫还有一首绝句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现在所有刚上小学的小孩子都会背这首诗。这首诗也对得太工整了,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有些支离破碎,很难统一起来。杜甫最有名的格律诗就是他的《秋兴八首》,现在许多人像古人一样,把这八首诗捧上了天。其实古代就有学者指出这八首七律的一些瑕疵,古人卢世就认为其中两首太差,应该删去。单从艺术角度看,这八首诗就有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这些了。若论八首诗的思想倾向,全是怀念他当初在朝廷做官追随在皇帝身边时超级荣耀的生活,怀念那个京城中的、甚至只是皇宫中的“盛唐”,实在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杜甫在肃宗身边作左拾遗,已是安史之乱时期,即便安史之乱以前的十年、二十年,唐王朝也早已是危机四伏、正酝酿着大祸乱的时期,还算什么“盛世”,还值得怀念、歌颂吗?

李白杜甫是非常伟大的诗人,但不必一定把他们包装成人格上、艺术上的绝对的完人。肯定二位许多优秀的好诗就行了,没有必要把他们的诗说得篇篇优秀。指出他们某些并不优秀的方面,并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古代最卓越的诗人的地位。如果李白杜甫今日还在人世,他们自己也未必坚持认为他们的人格绝对完美,他们的诗篇篇皆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