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诗优缺点都有

(2023-12-04 19:23:05)
标签:

陶渊明

太淡太静穆

不好的偶句

用典

       陶诗优缺点都有

为了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相对照,我们看看建安诗人的作品。曹操的《蒿里行》写了当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景象后,末尾一句是“念之断人肠”。王粲的《七哀诗》写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的悲惨情景后,诗的最后一句是“喟然伤心肝”。陶渊明在写了“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之后,接下来却竟然只是感叹人生虚幻,人生没有意义,死亡消失就是所有人的最后归宿。陶的这些观点,全是衲子、佛教的一套,难怪王夫之把陶渊明的诗和衲子的诗联系在了一起。细看陶渊明这首诗描写荒废的村落的八句诗,写得也很平淡,根本看不出诗人的感情,诗句也就没有沉重的力度。我们再想想蔡琰的《悲愤诗》中对她与其儿子生离死别的描写,蔡琰写得是何等的撕心裂肺,催人泪下。陶诗的静穆,陶诗的淡,的确也够得上算是他的特色了。

陶渊明的诗,在唐代时的地位就非常高,至宋代更高,直至如今。但也有人持较平和的看法,清代的钱振鍠说:“陶渊明世称诗圣,苏轼谓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曹、刘、沈、谢、李、杜皆不之及;此兴到语耳,非定评也。渊明诗多不过百余首,即使其篇篇佳作,亦不得称大家,况美不掩恶,瑕胜于瑜,其中佳诗不过二十首耳。” [1] 苏轼称颂陶渊明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两句话,早已成为对陶诗风格的定评,现在研究陶渊明的人经常引用。实际上这只是对陶诗的艺术风格的某一角度的概括,并不能只以这十个字作为陶诗的全面的定评。说陶渊明的诗李白杜甫都赶不上,也只能从某一特殊方面这么说,并不能说李白杜甫从整体上低于陶渊明。钱振鍠否定了苏轼这句话的权威性。钱说陶诗最好的不过二十首,这是公允的说法。说陶诗“美不掩恶,瑕胜于瑜”,从数量占比来说,的确如此,非常好的诗只是少数。当然,李白杜甫特别好的诗也只是其诗作的很少的一部分。为《陶渊明集》作注评的人似乎认为其篇篇都好,显然无此必要。

李长之就指出,陶渊明的许多对偶句并不好。他举的例子有: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九日闲居》)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游斜川》)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新葵郁北牖,嘉穟(穗)养南畴。”

——(《酬刘柴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与殷晋安别》)

“哀蝉无归响,丛雁鸣云霄。”

——(《己酉岁九月九日》)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拟挽歌辞》)

在举完上面这些例子后,李长之说:“这些都是对句,但十分笨拙。这种风格不但代表六朝,而且更确切地说,乃是代表晋宋(疑应是“晋末”)至刘宋的元嘉那个时代,放在谢灵运、颜延之的诗里似乎没有什么分别。更糟糕的是,他也照常用典,而且用到没有道理的地步。例如‘再喜见友于’,友于是指兄弟倒也罢了,已经不高明,至于说‘巽坎难与期’用巽坎代风和水,糟不糟?这都是六朝人的习气使然。” [2] 陶渊明的有些对偶句子,的确是太重形式,太重雕饰了。如果细心分析,往往是有问题的。至于用典,我以前提到过给“五月”前面加个“蕤宾”,就是卖弄。像“巽坎难与期”一句,清代的陈祚明就说过:“‘巽坎’句欠自然。” [3] 总之,六朝诗人的不少毛病,陶渊明常常也都有一些。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261页。

[2] 《陶渊明传》,李长之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第169页。

[3]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12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