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逊于建安风骨

(2023-11-27 19:44:36)
标签:

陶渊明

逊于建安风骨

量不弘而气不胜

但气差缓耳

      陶渊明逊于建安风骨

想想陶渊明上面两首诗,还有其他大量的诗,总觉得偏于什么,或者说缺一点什么。宋人吴沆说:“渊明得之清而失之淡”。 [1] 这是就陶诗的艺术风格说的,也不算太大的问题。元代学者陈绎曾说:“陶渊明,心存忠义,身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 [2] 陶渊明一部分诗已近于《古诗十九首》的水平,但陶诗的气差缓一些。这个“气差缓耳”,值得我们思考。清代学者王夫之指出:“钟嵘谓陶令为隐逸诗人之宗,亦以其量不弘而气不胜”。 [3] 王夫之这个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索。钟嵘在其《诗品》中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现代许多人不同意,总以为陶还有刚的一面。现在我们认真想想,陶还是弱的一面大得多。上述两条引文都说陶渊明差在气,就是说他差在缺乏刚的一面,其诗的视野也比较狭窄,多写他个人的隐居生活。这种气不够强盛,基于陶的性格与为人,自然也影响到他的诗。我们前面说过陶渊明的性格主要是温和,这温和之中就可能包含着些许的柔弱,总之,是刚的反面。看陶渊明一生的做事,缺乏一种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缺乏坚强的决心,也没有对人民、老百姓的真正的关心与热诚。他的诗中个别地方说他少年时所谓的壮志,没有后来行为的帮衬,就显得只是年轻人头脑里一时的冲动。后来他又以归隐、拒不做官来标榜,实际上他有些像出家人一样地漠视社会,漠视身旁实际的人生,他只是饮酒寻快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陶渊明人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也就只能写出他那样的诗。

作为对照,我们来看看汉末魏初的诗是什么风格。《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的《序言》中讲道:“建安到黄初之际,是著名的诗人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以曹植、王粲为代表的时代,诗人们历尽忧患,他们的诗记述时事,描写离乱,同情疾苦,抒发感慨,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现状,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慷慨悲凉的感情。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雅好慷慨’,‘ 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就是后世所称颂的‘建安诗骨’、‘汉魏风骨’。” [4]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至少还应加上曹操和蔡琰。关于引文中《文心雕龙》里的一段话,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解释“梗概”为“慷慨”,今译这一段为:“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 [5] 读《文心雕龙》这段译文,更能准确地把握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含义。互联网上一段介绍建安风骨的文字,也将其特点概括为“意境宏大,笔调朗畅”,“ 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其实,这一时期的诗歌,也继承了《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建安诗风的继承者,还有魏晋之交的阮籍和西晋的左思。到了东晋,风气好像就变了。王夫之说过:建安以后,“更有数种恶诗:有似妇人者,有似衲子者,有似乡塾师者,有似游食客者。妇人、衲子,非无小慧,塾师、游客,亦侈高谈,但其识量不出针线蔬笋、数米量盐、抽丰告贷之中,古今上下哀乐,了不相关。即令揣度言之,亦粤人咏雪,但言白冷而已。然此数者,亦有所自来,以为依据。……似衲子者,其源自东晋来,钟嵘谓陶令为隐逸诗人之宗,亦以其量不弘而气不胜,下此者可知已。 [6] 王文中的“衲子”即佛教的僧人、和尚。王夫之认为僧人、妇人、乡塾师、游食客,这些人的诗,气量、格局狭小,无关人生人世深层的苦乐,全属肤浅一类。专说似衲子者源自东晋,紧连着又说陶渊明的量不弘而气不胜,显然认为陶渊明即是似衲子者。说陶渊明的诗像和尚的诗,显然是说陶的诗太得超脱,像出家的僧人一样与现实的社会人生保持相当大的距离。陶渊明与建安诗风相距遥远,已是明显的事实了。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74页。

[2]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131页。

[3]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178页。

[4] 《汉魏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序言》部分第3页。

[5] 《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著,齐鲁书社1981年第一版,下册第328页。

[6]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17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