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首尾不协调的诗

(2023-11-20 11:26:19)
标签:

陶渊明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陶悲刑天

徒劳无成

     陶渊明首尾不协调的诗

再来看一首陶渊明的名篇——《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良晨讵可待?”

这首诗大约因为鲁迅对前四句的推崇,现代以来,甚为人们看重。鲁迅认为这前四句诗是“金刚怒目”式的,这就不只是什么进取精神,而是顽强的战斗精神了。贵州本即评论此诗说:这首诗“吟精卫、刑天。本诗以渊明集中少有的高亢的诗调,歌颂了刑天与精卫一往无前、宁死不屈、志填沧海的斗争精神;想到自己,也要奋起努力。” [1] 精卫、刑天的故事人们都较为熟悉,一个死后变成小鸟从山上衔来小树枝想填平大海,一个被砍去头(即死去)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这开头四句诗的确写得一股英勇不屈顽强战斗的精神惊天动地,但接下来的四句,却就一下子泄了气了。“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大意说死去之后,没有了思虑,也没有了什么悔恨。这两句注释者的理解比较复杂,我认为两句都是说死后的情形。精卫刑天都是神灵一类,人们都是把他们当作人一样来想象的;同物即死后变为与万物一样的东西。化去即有生命的东西死去后化为没有生命的万物。袁行霈的书中说:“王叔岷《笺证稿》引贾谊《鵩鸟鵩》:‘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最确。” [2] 一般说来,有生命的东西死后就没有了思考与感情;但精卫刑天死后却还在不断地斗争,不肯停息。所以陶渊明最后的两句说:“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你们徒然保留着当初的心志,但你们有什么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达成自己的目的呢?袁行霈说:“细读全诗,旨在悲悯精卫、刑天之无成且徒劳也。” [3] 袁的说法很对。前面提到的贵州本的那些评论,全都无法落实。陶渊明的观点认为,精卫、刑天的行为是徒劳的,甚至是有些愚的成分在其中。对这首诗,现代人的误解是太严重了。整首诗的内容,也根本不是鲁迅所说的“金刚怒目”式的。鲁迅是只看前四句,以这四句来重新打扮、塑造陶渊明。起初我觉得这首诗前后两部分写的不统一,现在想,就陶渊明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说,这首诗也无所谓不成功。前四句陶渊明只是用诗的语言把《山海经》中精卫、刑天的故事复述了一遍而已,只有后面几句才是陶的议论,陶的观点。陶渊明本来就没有想赞颂精卫、刑天,只是后世的人们自己要误解成那个样子,陶渊明没有什么责任。

最后再来看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的第四首:

    “久去山泽游,    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      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      此言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的家乡,庐山脚下,在那个时代,经常是军阀们争战的战场。战争自然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陶渊明的诗中,可能只有这一首写到战乱对农村的破坏,对人民生命的摧残。这首诗写他和子侄们外出游玩,来到一处地方,过去人们居住的村落,水井、灶台还在,只是已杳无人影,四周只有荒凉的坟墓。打柴的人给陶渊明说,这里的人已全部死光了。只可惜,陶渊明面对眼前的凄凉景况,没有发出对军阀战争的谴责,没有对死去的可怜的老百姓的丝毫的怜悯、同情,却发了最后四句感情淡漠的议论。“一世异朝市”,一世是三十年,朝是朝廷,市是市场。这两句是说,古人说三十年人世的一切都会有极大的变化,此言不虚。最后两句又是在陶渊明心中一直占重要地位的佛教的观点,人世、人生的一切都是空的,最后都要变为无,变为不存在。古代有许多人的诗,在描绘战乱后的残状时都是无限感慨,为无辜死去的生命而痛惜。但陶渊明却冷静得出奇,认为这种景况只是证明了佛教的理论:人生本来就是空无。既然人生最后的结局都是死灭,那么死于战祸,被乱军杀死,或在战乱中饿死,又有什么稀奇呢?迟早都要死去,人活着本来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价值。陶渊明的心,与佛教寺院里敬奉的石雕泥塑的佛的心一样,是没有什么感情的。陶渊明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冷静、冷漠,与冷酷的距离实在也不多远了。现代学者朱光潜曾归结陶渊明的风格为静穆,郭建平也说陶渊明这首诗“写得这么静穆”, [4] 静穆到这个份上,真让人有些心寒了。


[1]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第249页。

[2]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第284页。

[3]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第285页。

[4] 《陶渊明集》,郭建平解评,第5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