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几个名句
(2023-11-06 16:52:39)
标签:
陶渊明名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倾耳无希声 |
陶渊明也有几个句子,名气特别大。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有两句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古人至今人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此二句所描绘出的春天田野里的情境,的确还是相当清新感人的。但我总觉得句子理解起来不够很自然流畅。第一句的“交”,直接可引申为接触,整句意思就是平旷的田野接触到远方吹来的风,或来自远方的风吹过平旷的田野。第一种理解接触到远方吹来的风,这个“接触”、“交”就显得不自然,第二种理解风吹过平旷的田野,从“交”引申出“吹过”又太遥远,以至相当困难。第二句“良苗亦怀新”,现在的人理解为“茁壮的麦苗也仿佛在欢迎新春”。 [1] 这样译出的诗意很好,但理解起来好像很费事。再则,拟人的写法是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古代人是否流行这样的写法?清代的王夫之就曾指出:“‘良苗亦怀新’,乃生入语。杜陵得此,遂以无私之德,横被花鸟;不竞之心,武断流水。……以己所偏得非分相推,良苗有知,宁不笑人之曲谀哉!” [2] 按王夫之的说法,四百年后杜甫也有这样的写法。王夫之已是清代的人了,离我们现代人不多远了,还是不习惯于陶渊明这样的写法。即便我们认为这样拟人的写法可以用,以“怀新”二字表示欢迎新春,也实在有些含糊。如果没有后代学者的指导,谁能想到“怀新”就是欢迎新春。陶渊明还有一联名声很响的佳句,是《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这两句诗是写下雪的情景,意思是细心听,没有一点儿声音,进入眼中的,已是一片洁白。郭建平介绍说:“二句是千古名句。后世评赞甚多,如清陈祚明评曰:‘“倾耳”二句写风雪得神,而高旷之怀,超脱如此。’清查初白赞曰:‘读“倾耳”二句,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费辞。’” [3] 只陶渊明这两句诗,就可以把谢惠连的《雪赋》代替了。清代学者沈德潜赞誉道:“渊明咏雪,未尝不刻画,却不似后人粘滞。愚于汉人得两语,曰:‘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于晋人得两语,曰‘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于宋人得一语,曰‘明月照积雪’,为千古咏雪之式。” [4] 沈德潜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写雪最好的句子之一,可以作为所有人写雪的范式,即学习模仿的标准。要我说,沈举的汉人的“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与宋人的“明月照积雪”,才真是写雪的好句子。“明月照积雪”,清楚明白的几个普通的词语,却可以引导人展开无尽多的想象,一片静谧旷远无边白色的景象如在眼前。“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二句,语词质朴简洁,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是眼前的风雪,更有离别而去的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宛若在目前。不仅有雪景,还有人间的真挚永恒的情感,真的是余韵无穷。陶渊明的两句,根本不如汉人宋人的自然流畅,却明显呈露出雕琢的痕迹。先看其第一句,“倾耳无希声”的“倾耳”,是偏转着头,凑近去听,或者如普通人口语中说的竖起耳朵来听,总之是作出动作以图能听得更清楚些。陶渊明倾耳是在听什么?听下雪的声音。我想普通的一个小孩子,也不会笨得去用心听雪花落下时的声音。所有人都明白,雪落下来是没有任何声音的。我估计陶渊明也没有真的倾着耳朵去听雪花落下时的声音,而只是写诗时两句作为对照,第一句写雪没有声音,第二句写雪却有颜色,雪已下得遍地洁白。为了强调没有声音,写出了即便倾着耳朵听,也听不到雪的声音。显然这是过度雕琢的结果。陶这两句诗,念来也不流畅,与汉人的“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相比,真是天地的差别。第二句尤其绊绊磕磕,“皓”与“洁”都是形容雪的颜色的,中间却加入一个“已”字,明明不顺畅,贵州本却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袁行霈的本子里,这个“洁”依一种古本作“结”,袁说是聚积的意思。实际上换成“结”字,诗更无味了。实际上,即便在古代,对这两句诗也并非只有赞誉的声音。明代的谢榛即说过:“渊明咏雪诗曰:‘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此语殆似颜、谢。” [5] 谢认为陶这两句诗与颜延之、谢灵运的诗类似,意思是雕琢痕迹太明显。清人马星翼则说:陶的“咏雪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亦似拙滞,未如摩诘‘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之工;渠自陶句脱化,乃益工妙。” [6] 马认为陶的两句诗笨拙,不流畅,还不如王维那两句写得好。陶的两句确实不如王维的两句,王的两句对仗工整,念来顺畅,意境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