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看陶渊明的弱句

(2023-10-23 15:31:35)
标签:

陶渊明

不通的诗句

每恨靡所挥

恻恻悲襟盈

为山不及成

      再看陶渊明的弱句

陶渊明四十八岁时写过一首《悲从弟仲德》,是悼念他这位堂弟的去世的。有的学者认为这个仲德与陶的《祭从弟敬远文》中的敬远为同一个人。关于这首诗,清人陈祚明指出:“其情颇真切,特多弱句,如‘悲泪应心零’、‘何意尔先倾’、‘园林独馀情’之类,皆不健。公诗真率……率则近自然,然每流于弱。” [1] 陈认为陶渊明这首诗感情倒很真切,只是弱句多些。他这里所说的弱句,大约是水平较差的意思,不一定是指气的弱。所举的几个句子,的确念来不大通顺。“每流于弱”,是说陶不少的诗都因追求真率自然而滑向了弱;这里的“弱”,也许涉及诗的气质。同属清代的学者温汝能也有一段评论:“陶诗类多古朴,臻于自然,若此篇与上《和胡西曹》二作中,如‘不驶亦不驰 [2] ’、‘每恨靡所挥’、‘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等句,似属急猝成章,不甚经意;即按之体格,亦属集中别调,非陶本色。陈评摘其一二率语,谓近于弱,似也。要之论古人诗,须于性情品格中求之,徒于字句间或一二篇什指瑕摘疵,则古人真面目未为得也,而况以论陶诗哉!” [3] 温是基本上同意陈对陶渊明的一些弱句的批评的,温还指出了在《陶渊明集》中紧排在《悲从弟仲德》前面的《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一诗,认为其中几个句子也不好。为了看懂陶的“不驶亦不驰”,我们看看《和胡西曹》诗的前四句:“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这四句诗中,只有末尾一句还算清楚明白,算是流畅的好句子。第一句的“蕤宾”,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一。古人把这十二律,又分别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理论。蕤宾对应的是五月。陶渊明本来是说五月,却要与蕤宾联系在一起,分明是卖弄学问,和后来的杜甫一样。第二句中“南飔”的“飔”,现在的人替陶渊明解释为凉风。更早的时候有人用过这个“飔”,意思也接近于凉风,但后来用的人非常少。看看这两句,还有什么自然流畅,还像人们心中的陶渊明的诗么?第三句“不驶亦不迟”的“驶”,袁行霈引《苍颉篇》“驶,疾也”的话,解释为疾速。迟是慢。全句意思是风不快也不慢,总之诗句显得很笨。“每恨靡所挥”的前一句是“感物愿及时”,二句的意思是有感于景物变迁光阴荏苒就想抓紧及时行乐,只恨常常缺酒不能喝个痛快。拿一个“挥”字表示喝酒,也很牵强生硬。温提到的“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是《悲从弟敬德》中的句子。第一句的“数”是劫数、厄运之意,整句不顺畅。“为山不及成”又有典,《论语·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本有功亏一篑的意思,孔子也并没有以此表示功名未成之意。但陶渊明的“为山不及成”则指其从弟功名未成,为山就直接成了为功名。实际上句子也很牵强。总之温汝能也认为这些句子是不好的。陈祚明提到的陶《悲从弟仲德》中的“悲泪应心零”、“何意尔先倾”等我就不再分析了。实际上这首诗的末尾一句“恻恻悲襟盈”,也是很难念通的。

温汝能认为上面说的两首诗,可能是陶渊明急猝成章,不是认真写成的,不是陶诗的真正的风格。又说:“论古人诗,须于性情品格中求之,徒于字句间或一二篇什指瑕摘疵,则古人真面目未为得也。”他的意思,只能按照陶渊明的伟大的人格,找一些诗作为其诗歌的代表,也就是说,符合陶的高尚品格的诗,才真正是陶渊明的诗。那么陶渊明的品质人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事实说,陶后来隐居了,是事实,但从前多次出仕,也是事实。几种陶传上所说的有些细节,未必都可靠。陶的诗中自己所讲出的他的生活事实与他的思想态度,还算不算陶渊明的品质人格的内容呢?要我说,陶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切,恰应该是他的品质人格的最可靠的内容。那种先确定了陶的人格品质,再挑选一些诗篇去配合解释的做法,是不好的。至于大诗人小诗人的诗的成就,当然主要看他最好的那些诗篇。但对于大诗人,既然有全集流布人世,评论者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指出其某些瑕疵,也没有什么不对。我发现对于李白杜甫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古代的学者还有少量人指出他们的某些缺点,倒是现代的学者,往往是除过竞相夸耀其优点之外,极难见到指出其缺点的。举个例子,关于陶渊明的《悲从弟仲德》,贵州本的陶集上说:“(这首诗)有的句子似不甚精思,如‘悲泪应心零’、‘何意尔先倾’,清·陈祚明认为‘特多弱句’(《采菽堂古诗选》),殊不知悲之至而不择语,随口道来,更能体现其任真。渊明虽然淡泊,然于亲友,正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人。” [4] 这两位现代学者虽然也婉转地承认陶渊明这几句诗不好(“不甚精思”),但话锋一转,这缺点全成了优点。我真不知为什么“悲之至”便就“不择语”?把诗句写得念不通,反倒成了可贵的任真,莫非陶渊明的真性情,陶渊明的真,就是诗句念不通?如此,陶渊明那些念来通顺的诗句,莫非都是不任真,都是虚伪做作?这真是欲加之赞,何患无辞。


[1]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112页。

[2] 此句的“驰”,可能有误,在几种陶集中都是“迟”。

[3]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113页。

[4]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第10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