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咏荆轲》诗
(2023-09-25 11:05:59)
标签:
陶渊明《咏荆轲》》饮饯易水上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
陶渊明的《咏荆轲》一诗,前面提到过其写作背景,很可能是痛伤于晋安帝、晋恭帝的被害,心中盼望有人为其报仇的。这样的忠君之情,现在的人一般都认为没有什么价值。但看这首诗,却直接只写了荆轲刺秦王的事,写得很不错。诗曰:
招集百夫良,
君子死知己,
素骥鸣广陌,
雄发指危冠,
饮饯易水上,
渐离击悲筑,
萧萧哀风逝,
商音更流涕,
心知去不归,
登车何时顾,
凌厉越万里,
图穷事自至,
惜哉剑术疏,
其人虽已没,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了从燕太子丹养士谋求复仇直到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其中又充满了感情。多处的描写,都有激情灌注其中。“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都是非常悲壮的句子。全诗的每一句,都是为这首诗的主题服务的。“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更明确点出了坚决抗击暴秦的壮烈的精神。这首诗显然是成功的。
陶渊明与上面三首同样优秀的五言诗,还能找出几首,但也不会很多。就这最好的几首,他也可以进入最优秀的五言诗作者的行列,但是他很难特殊地高出于其他优秀的五言诗作者。在他之前,不少五言诗的优秀作品,毫不逊色于他,有的五言诗的优秀诗篇,甚至可以排在陶渊明的前面。陶渊明在后世之所以能和李白杜甫屈原三人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梯队,矗立在中国古代诗坛的最高峰,好像有较多的原因。比如,陶渊明与屈原各有其独特的人格形象,占据着古代诗人们中间道德的顶峰,这是李白与杜甫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与屈原陶渊明那样崇高的人格形象相比,李白杜甫的那些“济苍生”之类的表白,就显得实在太单薄太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