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与《咏三良》
(2023-09-04 15:51:40)
标签:
陶渊明《咏荆轲》《咏三良》替秦穆公殉葬《黄鸟》 |
说到荆轲,陶渊明还有一首《咏荆轲》,是专写荆轲刺秦之事的。这首诗写得很成功,艺术上确是上流之作。袁行霈的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前人多认为是刘裕篡晋后渊明思欲报仇之作。如刘刘履《选诗补注》曰:‘此靖节愤宋武弑夺之变,思欲为晋求得如荆轲者往报焉,故为是咏,观其首尾句意可见。’蒋薰评《陶渊明诗集》曰:‘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寻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曰:‘抑公尝报 [1] 诛刘裕之志,而荆轲事迹太险,不便明言以自拟也欤?’翁同龢曰:‘晋室既亡,自伤不能从死报仇,此《三良》《荆轲》诗之所以作也。’(清姚培谦《陶谢诗集》卷四眉批)霈案:此说无旁证,不可取。观渊明《述酒》等诗,其态度不至于如是之激烈也。此乃读《史记·刺客列传》及王粲等人咏荆轲诗,有感而作,可见渊明豪放一面。” [2] 袁行霈挑了几条认为陶渊明自己想去像荆轲一样为晋室报仇的言论,认为没有旁证。袁最后所讲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也是推测,同样没有什么证据。袁只是想淡化陶渊明忠君的一面而已。陶渊明这首诗极有可能写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有感而发,借颂扬荆轲,寄托自己忠于晋室、极度不满刘宋的思想态度。我觉得,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准备自己去刺杀刘裕,但他会盼望出现一位荆轲一样的勇士,去除掉刘裕。上面提到的《拟古·其八》中的“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即可证明陶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其坚定的立场以及激烈的态度。
我们还可以看看上面翁同龢提到的陶渊明的《咏三良》诗。这首诗所涉及的事情是,春秋时秦穆公死时,他的儿子康公按秦穆公的遗嘱,杀177人为他殉葬,其中有姓子车的三兄弟。《诗经》中有《黄鸟》一诗,对统治者的残暴甚为不满,哀悼三良(国家三个最优秀的人才)的屈死。《左传》和《史记·秦本纪》均记载了这件事,并对杀人殉葬予以谴责。司马迁评论说:“秦繆(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彊(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3] 秦穆公虽然用战争扩大了国土,但不能算是诸侯的盟主,是有原因的。以前的国王去世,都把他的美德和好的法律留给后世。但秦穆公没有留下这些好东西,却因殉葬夺去了百姓和国家良臣的生命。由此可知秦不能再征服东方的国家。《左传》的评论大意相同。后来的历史虽然秦始皇用武力灭了东方六国,但自己很快就灭亡了。现在来看陶渊明的《咏三良》全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诗的开头说子车氏兄弟一心追求功名富贵,有幸来到秦穆公身边,经常陪伴君侧。成为君王心腹,也得享荣华富贵。下来说他们答应了秦穆公的要求:在穆公死后也陪伴他。关键是以下四句:“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君王的厚恩不能忘掉,君王的嘱命不能违背。站在墓穴边没有任何犹豫,为义献身正是他们三人的报负和追求。末尾四句好像为了与传统观念相接近,才表达了一些悲伤。
从《诗经·黄鸟》到《左传》再到《史记》,古代的中国人就此事一贯都是强烈谴责秦穆公野蛮地以人殉葬。但陶渊明的诗,显然意味大变。三良追求荣华富贵,得到君王信任,为其殉葬,成了理所应当。不仅是理所应当,而且是三人自觉自愿地为义献身。传统文化中,义是最高的道德范畴,最高的道德标准。在陶渊明看来,三良为义献身,无上光荣。这种精神,自然也就成了世人应该效仿的榜样。古代学者有人认为,陶渊明这首诗是在赞美不忍毒死晋恭帝而自尽身亡的张祎。即便陶的直接目的不是如此,只是就三良的事就事论事,也是在赞美忠臣,赞美绝对的忠君,以至把忠君当作最高的道德。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陶渊明坚定地忠于晋安帝晋恭帝,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