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不仕二姓

(2023-07-31 19:17:28)
标签:

陶渊明

忠于晋室

不仕二姓

咏荆轲

      陶渊明不仕二姓

长期以来世人公认的陶渊明形象,就是一个隐士,一个十分优雅的隐士,一个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决拒绝做官的隐士。而实际上,陶渊明自己曾多次出仕,多次求人做官。此处不说这些了。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做官的都是坏人?是不是当隐士的人都是特别高尚的人?的确,一般的印象官场污浊,许多官员贪腐,好人很少。但并不能认定去做官就是去当坏人。皇帝是最大的官,我们现在还说一部分皇帝是非常好的皇帝。就是文人里,屈原、韩愈、苏轼等不少人都当过官,屈原的官还相当大,世人并没有认为他们就是坏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做得很大,自称“位极人臣”,人们也不会说其是坏人。看来,去做官,完全也可以做比较好的官,至少是相对好一些的官。隐士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崇高而又圣洁,他们在深山中种地,远离尘世,更远离污浊的官场。但这样圣洁的隐士实实数量有限,且多是一些传说。现实生活中的隐士,有的半官半隐,有的以隐居为手段,抬高身价,谋求高官。鲁迅的《隐士》一文中就提到:“唐末有一位诗人左偃,自述他悲惨的境遇道:‘谋隐谋官两无成’,是用七个字道破了所谓‘隐’的秘密的。” [1] 他的“谋官”是直接求官,“谋隐”是间接求官。“终南捷径”这个成语的实质内容,对普通人也不是什么秘密。许多隐士,是和政界的官员们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是串通在一起的。切不要以为某人挂了几天“隐士”的牌子,我们就真认为他高尚得不得了。特别高尚圣洁的隐士,往往是人们着力塑造出来的,陶渊明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我没有说陶渊明是一个怎么不好的人,但陶渊明绝不是一个完人、圣人;陶渊明在一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人,在有的方面也是普通的人,甚至也有平庸的气息。即就是按照一些人以隐士为高的标准看,陶渊明也曾几次出仕,也便几次成为人格水平不高的人。

在古代,陶渊明人格之所以特别伟大,还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的典型。在古代学者对陶渊明的总体评论中,在他们对陶渊明一些诗文的具体解说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多得我们已无法举例,不必举例。这些说法有的有些牵强,有些则是完全有根据的。在现代社会里,以忠君为高尚,显然已成陈腐的观念。于是,现在的一些学者,则往往辩解说,陶渊明并没有那样地忠君,以此来维护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古代学者说陶渊明忠君,现代学者说陶渊明没有忠君,目的都是一样的,证明陶渊明人格的伟大。

古来所讲陶渊明的忠君,标准的说法是“耻事二姓”。具体来说,晋的皇帝是姓司马的(司马炎建立了晋),晋以后宋的皇帝是姓刘的(刘裕建立了宋);陶渊明在晋时可以出仕,到宋时坚决不出仕,这就是耻事二性,就是忠。在古代,做官的人不事二性,就像一女不嫁二男一样,是他们最基础的节操,也是他们最高的道德。其实,不仅古代的人认为陶渊明忠君,现代学者陈寅恪也认为陶渊明是忠君的。陈在其《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说:“如《咏荆轲》诗之慷慨激昂及《读山海经》诗精卫刑天之句情见乎词,则又颇近叔夜之亢直矣。总之,渊明政治上之主张,沈约《宋书·渊明传》所谓‘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最为可信。与嵇康之为曹魏国姻,因而反抗司马氏者,正复相同。” [2] 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坚决反对司马氏篡权;陶渊明以其曾祖为东晋级别特别高的官员,也不肯转仕刘宋。这个推理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咏荆轲》等诗,明显地表现出陶渊明是忠于晋室的皇帝的;这样的推论,是现在的人也无法驳倒的。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284页。

[2]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35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