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权佳果
权佳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57
  • 关注人气: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很想从政

(2023-07-24 12:19:16)
标签:

陶渊明

从政

在彭泽无政绩

无经国治世之才

       陶渊明很想从政

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任上八十余日,近乎三个月,他有什么政绩,没有一本古代的陶传或现代的陶传提到过一句,那么多研究陶渊明的学者,也未见挖掘出一星半点,讲出一个字来。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行政官员都是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职责的。新上任的官员,一般都更加努力,新官上任三把火,要表现出自己的勤政,自己的政绩。从古代到现代,在国家的行政体系里,对各级官员的考核都是非常严格的,根据其从政表现,是会有奖励或惩罚的。督邮到彭泽县来干什么?按照他的职责,就是考察陶渊明的任职表现的。依古传的记载,陶渊明只顾喝酒,根本没有认真管理彭泽县的事务,他是会受到斥责的。督邮再汇报给郡太守,郡太守也不会轻饶陶渊明的。考虑到这些情况,陶渊明一走了之,倒是个聪明的选择。

许多古人的传里,都会写到传主担任官职时的政绩。陶侃的传里,就多次写到陶侃如何勤政,如何关心农业生产,关心社会秩序等等。为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写传的人,全都持努力赞扬陶渊明的态度,从各种角度吹捧陶渊明,为什么竟然忘记了写几条陶渊明的政绩呢?不仅在彭泽令的任上没有政绩,在陶渊明任州祭酒及先后任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参军时,也从来没有见说过陶的任何出色表现,想来这些绝对不可能都是作传者的疏忽。这和陶侃的传比较起来,差别是何等的明显。陶侃从政多年,其传中多处写了他许多政治、军事的优异才能。于此我们只能说,可能陶渊明根本没有从政的才能,也可能他从政时根本就没有认真做过事;而且最大的可能是,这两者陶渊明同时具备。清代学者全祖望就认为:陶渊明“并不具备经世治国之才,如果早有先见之明,当初何必进入官场呢”? [1] 早先说过,陶渊明在刘裕处当参军之后,又到江州刺史刘敬宣处任参军。杜景华关于这个过程说道:“或许刘裕也对陶渊明的不尽职有所不满,陶渊明又思家愿归,故改任他到江州做官,也是一种挽留的表示。” [2] 杜也推测到陶渊明在刘裕手下时的不尽职。缺能力又不尽职,可能是陶渊明的老问题。现在我们假设让陶渊明当国家的皇帝,像他这样只顾饮酒享乐又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估计,让陶渊明当皇帝,和让李白去当皇帝的情形差不多,一定是国家的灾难。

若拿陶渊明与李白比较,李白的性格张扬,陶渊明的性格则收敛许多。李白经常高喊着他要“济苍生”,陶渊明则从来没有这一类的表示,从来没有说过他要为国家为人民如何如何的话。李白是空喊,陶渊明则实诚,没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就不说空话。陶渊明只说过他曾有壮志,想建功立业。《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的前面的综述部分提到:“有一些人说,陶渊明的‘壮志’和出仕就是他向上爬的野心,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表现。” [3] 接下来就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批评。我以为,这里的“一些人”的观点,语言上也许有些刺耳,但其所言却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古代社会里,想当官的绝大部分人,他们所追求的功名,实际上就是官职,社会地位,就是财富、荣耀、优裕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也不能说就多坏。他们中一部分人为了得到这些,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为国家做事,这就可以了。硬要说陶渊明根本不为功名利禄,实际上也不符合陶渊明的作为和他自己的一些表白。杜景华也指出,“他(陶渊明)心目中的这个所谓‘事业’很难说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内容,因而它总是与现实中的‘功名’重合起来”。 [4] 古人经常说自己“白首为功名”,功名是什么,人人心中都明白。一些人总是把自己心仪的伟大人物,要说得“毫不利己”,只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常常搞得令人难以置信。


[1] 引自《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钟书林主编,第295页。

[2] 《陶渊明传》,杜景华著,第114页。

[3]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综述部分第16页。

[4] 《陶渊明传》,杜景华著,第31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