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看不起农村人
(2023-07-17 10:53:42)
标签:
陶渊明大骂乡里小儿看不起农村人拼命喝酒及时行乐 |
此处我们只来说一点,陶渊明这样愤然离职,理由是否充足。督邮是郡里的一位官员,其级别不是很高,但权力不小;督邮经常代表郡太守督察下面的县,还宣达政令,检核不法。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早时也担任过督邮。陶渊明的手下人提醒陶应衣帽整齐地接待督邮,这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很可能陶渊明平日只顾饮酒,衣冠不整,他的下属才这样提醒他。陶渊明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要愤然离职,真有些小题大做。陶渊明此前已经出任过几种职务,难道他不懂官场这一点最基本的规矩?难道他过去对他的上司连一点基本的尊重都没有?这次陶渊明对督邮之事勃然大怒,也许是督邮比他级别略低一些。但督邮是郡太守的属官,按常理尊重一下完全是应该的。即便不说这些,当了一个县令,就对级别低一些的人这样摆架子,也实在显不出自己的什么气度。大骂督邮为“乡里小儿”,无非是说这个督邮是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是农村人,不像他陶渊明上辈全都当过官,特别他曾祖是那么大的官,他祖父、父亲也曾是太守。于此可见陶渊明是多么以自己官宦家庭的出身而自傲,是何等样地瞧不起平民百姓。依此逻辑,如果这个督邮的父祖是朝廷的大官员,陶渊明就会谦恭地束带相迎了。
还有一个小问题。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序所说,陶渊明是让他家叔(陶夔)求人疏通,才得到县令这个官职的,现在陶渊明没有任何辞职的申请,没有任何正常的辞职手续,私自离职,这让他的家叔怎样面对自己所恳求过的官员呢?而直接把彭泽县令的官职付与陶渊明的那个人,又面子何在呢?似乎人们在成全了陶渊明的伟大之后,其余的细节,根本都不用管了。
再来看看督邮这个名字出现前,前人关于陶渊明出任彭泽令的一些记载。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写道:
接下来就是督邮将至的事。上述这段话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他想去当个县官,攒些钱以备将来回家隐居;二是陶渊明准备把三百亩公田(国家供县令使用的土地,有代替一部分薪俸的性质)全部种可酿酒的秫,他唯一考虑的只是自己尽情地喝酒。这两件事都是符合陶渊明向来的行为和思想追求的。陶渊明多次出仕,有时是想成就一番事业,有时则只是想领些薪俸而已,他自己就说过:“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他当官就是因为肚子饿,才去混一碗饭吃。说他“长饥”,长时期饿着肚子,也许算是文学语言吧,不可当真;很可能是他在家经营农业,收入较之当官自然少些,所以为了增加收入,他去做官。按照这个传所说,陶渊明想当个县官攒些钱,然后就回家隐居。但在就任后,要将三百亩公田全种秫,即全供他喝酒,并公开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他唯一的追求就是长醉于酒中。可见,他根本就没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如果三百亩地的秫全供他喝酒的话,他每天喝的酒就得近一亩地的甜高粱(或粘稻)去酿,这也真够可怕了。种这么些高粱得多少人工,酿成酒还得多少劳动?陶渊明为了自己喝酒,为了自己享乐,为了自己及时行乐,抓紧时间享受快乐(只怕什么时候死去了就不能再享乐了),他花费多少社会资源都在所不惜;实际上他很可能只感受到喝酒时舒心的快乐,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花费多少的问题。一千多年来那些精心塑造陶渊明形象的人,是否有些用心太过?用心太过就会过犹不及。不过,着力塑造陶渊明形象的人,都是在实际的陶渊明的基础上来塑造的;拼命喝酒,及时行乐,的确就是真实的陶渊明。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7页。“弦歌”、“三径”皆有典故,不赘;此处弦歌指去当县令,三径指隐居。秫也称秫稻,有的解释为甜高粱,也有解释为粘稻,可酿酒。秔音jing,同粳,不粘的稻,可一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