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辞彭泽令

(2023-07-10 11:53:16)
标签: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骂乡里小儿

      陶渊明辞彭泽令

现在来说陶渊明留给后世的又一个重要的人格形象——不折腰的道德英雄。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任彭泽县令,八十多日后辞职回家彻底隐居。且看萧统《陶渊明传》的记载: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授去职,赋《归去来》。” [1]

一年快要完了,据陶渊明自己说是十一月,郡里要派一个督邮,到彭泽县来检查工作。中国古代的行政系统,也是有一套细密完整的运行制度的。陶渊明手下的人员提醒他,应该衣帽整齐地会见督邮。陶渊明说:我难道为了这一点微薄的薪资,还得恭敬地对待这个乡下的娃娃!于是就离职回家了。

    陶渊明这一走非同小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句话,成了流传万古的名言。沈约的《宋书·陶潜传》中,这句话的另一种版本是:“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能”和“岂能”意思差不多一样。“小儿”是蔑视对方为年轻娃娃。“小人”则人是对对方人格品质的彻底否定,古代人经常有“无耻的小人”一语 。至今人们想到陶渊明时,最容易想到的两个形象,一个是“采菊东篱”,另一个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是无尽的优雅,不为五斗米折腰则是无上的崇高,宁可回家隐居受穷,也不当你的什么破官,堂堂正气,伟岸丰满的一个道德英雄形象。

不过,稍微细心的人可能会想得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在陶渊明自己的文字里并没有出现过。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陶渊明说他最后坚决辞官的直接原因,是他在武昌的妹妹去世了,他要去奔丧。那么我们可以怀疑,“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是陶渊明之后的人们为了塑造好陶渊明的形象而创作出来的。但也得注意到,后世人对陶渊明形象的塑造,一般都是有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作蓝本的,都不过是再加些发挥而已。比如,关于陶渊明任情饮酒的许多故事,我们想一想陶渊明自己诗中关于饮酒的那么多表述,就可知并不是完全的杜撰。再则,陶渊明的有些故事(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既然已经流传一千多年,那么多人都在讲述称道,现在已经完全实实在在的成了陶渊明人格形象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我们自然也就应该对之作以认真的分析。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