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风流名士
(2023-06-12 15:33:06)
标签:
陶渊明名士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禅意 |
陶渊明的人格形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是一位名士,一位风流潇洒而又旷达的名士。这个形象的形成,同样既有陶渊明自己的行为的因素,更有后世的人们着力塑造的因素。
说起名士,我们自然会想到魏晋的名士,魏晋的名士,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名士。而陶渊明生活于晋朝后期,也算是魏晋名士中的一员。谈到魏晋的名士, 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等人,这些人向来是魏晋名士的典型代表。人们常常说名士风流,即名士的风流,也说风流名士,即风流的名士。这里的风流,不是现在常与女人有染的风流,这风流是名士的生活风格、人格气象的总体概况,接近于潇洒。就名士的总体形象说,他们有知识,能诗善文,风度翩翩,一般也生得英俊,或者说漂亮、不凡。他们做事任性,真率,根本不理睬人世的道德规范,简直就是旁若无人。他们旷达,一切事都看得开,活得潇洒自得,看身外的一切(主要是荣华富贵)如同云烟。他们活得舒畅,及时行乐,甚至是超级的及时行乐;他们死也死得从容,特别是死于非命时,镇静自如。他们看空一切,宛若仙人,神人。普通老百姓,自然与他们相差十万八千里,不在一个等级。以上是我对这些人的概括化的描述,要说其中的某一个人,当然有他自己的具体的特色。《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一书的前言部分曾说道:“六朝时期,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游仙思想,以及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等种种没落思想充斥于世。‘旷达’(隐逸)与‘风流’(及时行乐)更为一般士大夫引为‘高尚’而风靡一时。” [1] 显然,魏晋名士身上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对魏晋名士只是仰望,“仰之弥高”,诚惶诚恐,把它们真的当成了神人。
陶渊明作为名士的高雅风度,从他《饮酒·其五》一诗即可看出,诗曰:
问君何能尔?
采菊东篱下,
山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这首诗非常有名,如果现在规定只挑选一首陶渊明的代表作,估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会选这一首。这首诗是陶渊明作为隐士自述他的生活意趣,他的超凡的思想境界,人格境界。在这首诗里,陶渊明显得优雅,散淡,静穆,平和,但却又高贵脱俗,宛若仙、禅,飘然于云端。都市里的那些喧嚣的人世,太污浊;村舍中那些普通的农人,似乎又像是半开化的人,懂不了些什么。只有名士,像陶渊明这样的人,才能体味真正高深的人生之意趣。我总觉得,对名士也不必崇拜过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是千百年来文人们最为欣赏的两句诗。分析研究的学者们,两个小时也讲不完这两句诗的高深。但就是很少有人愿意提及,“采菊”这个行为,算个什么境界?采菊就是摘下菊花,摘菊花干什么?泡酒喝。喝菊花酒为了什么?延年益寿。如此而已。历来人们都说欣赏菊花,赞美菊花,而陶渊明只是把菊花当作追求长生的材料。我不知那些绝对崇拜这首诗的人,是否把追求长生也当作高贵脱俗的内容?山西本就曾指出,这首诗“有似禅诗,又似玄言诗”。 [2] 袁行霈也说过,末尾“二句涉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乃当时士大夫关注之哲学命题”。 [3] 单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就已包含着某种禅意。末尾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是把陶自己心中的意会,提高到一个神秘的境界。现在一些人特别欣赏禅意,我以为所谓禅意往往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而玄学所说的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趣,常常也是在故弄玄虚。陶渊明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且是那个时代的名士,沾染些这样的东西,也不奇怪。也许只有带上些这样的东西,才能更显出自己的高雅层次。陶渊明既然是一位名士,他身上就难免既有一般名士的好的东西,也有其不好的方面。但从这首诗看,陶渊明沉稳得丝毫不动声色,但其心中却充溢着恬淡的愉悦,这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的境界。这,才是高水平的名士。借用某学者赞美陶渊明时的一个说法,这就算是“最风流的风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