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农民
(2023-06-06 17:40:05)
标签:
陶渊明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陶渊明五十二岁时所写的《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九首。诗曰:
问子为谁欤?
壶浆远见候,
‘褴褛茅檐下,
一世皆尚同,
‘深感父老言,
纡辔诚可学,
且共欢此饮,
这首诗的具体情境与思想内容,都很类似于《楚辞》中的《渔父》一篇。诗中说,一个村中的老农民,提着一壶酒来看望他。老农民劝他说,农村这样艰苦的地方,不应该是陶渊明先生久住的;现在的世人都追求现世的荣华富贵、安乐生活,陶先生也不必太洁身自好,却苦了自己。“汩其泥”一语直接就是《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中的渔父劝屈原说:“世人皆浊,何不淈(音gu,搅混的意思)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浊,你什么不可以也随波逐流呢?人家都能那样做,你为什么不可以呢?陶诗最后六句是自己对田父的回答。陶渊明说,谢谢老人家的好意,但我生来的禀性难与时人相合。在我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放松我的马缰,放松我的立场,违背我的本性,只会使我陷入迷惑之中。我们好好喝酒吧,我人生的车子是不可能转回来的。在这里,陶渊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隐居的坚定立场。这最后一次隐居能坚持二十二年之久,也实在是不容易的。
陶渊明单是最后一次,就在农村住了二十二年。其间他与普通农民的交往如何,他对普通农民的感情如何,在他的诗中能看到的很少,非常少。实际上,我们也不必去想象他和普通的农民交往密切,水乳交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陶渊明是文化水平那么高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的农民,共同的语言相对是较少的。和农民说说庄稼说说天气还可以,此外陶渊明一些心里的话,和普通农民是难以交流的。说实话,他和许多上流社会有文化的人都是无话可说的,关键是根本的旨趣不同。
李长之在谈到陶渊明三十九岁时所写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时,指出其中的“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二句,表现的是对农民“居高临下的态度”。 [1] 此时陶渊明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诗的第一句大约说的是自己在劳动,第二句就在教导农民了;而第一句也可能是陶渊明教导农民的话。贵州本的注释说:“农人或有怨,或因苛政而怠,皆劝勉力耕。” [2] 山西本解释这两句说:“春来时,扛着耕具,很高兴地去劳作,此即欢时务。农人苦于劳作,陶渊明以为这本来很好,于是笑着去劝他们努力耕种。陶的劝是出于劳作可以避世俗,而农人本在世俗之外,或劳作本身就是他们所处的世俗,故只觉其苦,这是陶渊明这样的士人不能理解的。” [3] 总之,农民觉得苦,对劳苦有怨言。陶渊明开导他们,种地应该是很愉快的,好好干吧。唐代安史之乱时,杜甫总是劝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积极去参加平叛的战争。我觉得陶渊明和杜甫好像有点近似。至少,在陶三十九岁时,他的感情和老百姓还是相当隔膜,他可能还是站在上流社会的士的立场上,甚至是政府的立场上(他是刚刚从官府回来休假的)。后来,和农民的立场也许才逐渐有了少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