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的隐居

(2023-05-29 08:05:02)
标签:

陶渊明

隐居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的隐居

陶渊明的隐居,是真的隐居,不像有的人只去农村待上很短的时间,也自称他是隐士,实属欺世盗名。仅仅最后一次在农村待了二十多年,陶渊明之为隐士,也是名至实归。陶在农村的实际生活,在其诗篇中反映的并不多。我们前面提到过《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现在来看看第二首,诗曰:

“野外罕人事,    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      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      零落同草莽。”

这首诗说他住在农村,和上流社会的人没有什么来往,也不关心国家政治之类的事情。关键是后面的八句,写得很实在,很朴素,又很亲切。他和邻人们常常拨开草丛而互相来往,见面即说的是田里庄稼的事。田里的庄稼长得很好,自家的土地也有所扩大,当然令人心中满足。不过有时担心秋霜过早降临,影响了粮食的收成。这样的诗绝对是家中经营农业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也足以证明陶渊明是比较朴实的隐士。

再来看看《移居二首》可见一斑。这两首诗在贵州本和山西本上定为四十六七岁移居南村时所作,袁行霈则未定具体时间。其第一首为:

    “昔欲居南村,    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      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      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这首诗说他迁至南村,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几位心地纯洁的好朋友。这几位显然是与陶渊明自己类似的隐士,他们都有文化知识,襟怀志趣也与一般世俗的人不同。他们住在邻近的地方,可以朝夕见面,所以很快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是名句,意思也清楚,是他们在一起读书,欣赏好文章,探讨有疑问的地方。清清楚楚,这几位朋友绝不是普通的农民。《移居》的第二首为: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继续写几个朋友们的生活。在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游览登高,各自吟成新的诗篇。几个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一起聚会,“言笑无厌时”,快乐无边。最后几句说,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人生最快乐的境界,没有理由离开这里;农业生产也得照理,努力耕作就会有好收成,老天爷不会欺骗我们的。这两首诗所叙述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的确是高尚的,也是潇洒、快乐的。他也关心农业生产,也许还自己参加过少许农业劳动,但他绝不可能像普通农民那样一天又一天泡在庄稼地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陶渊明与农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