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与晋惠帝

(2023-05-19 20:14:37)
标签:

陶渊明

贫穷

瓶无储粟

晋惠帝

何不食肉糜

     陶渊明与晋惠帝

鲁迅虽说过陶渊明饿得求乞的话,但他在其《隐士》一文中,也说过如下一段话:

“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哪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1]

显然,鲁迅这一段话比说陶渊明乞讨的那一段更郑重,更认真,他的这一篇小文章,是专门研究隐士的。不用再多说了,我们只要稍微多想一想,就不可能相信陶渊明经常挨冻挨饿、饥寒交迫的说法了。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看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序之后,写下了一段感想,后来加题目为《书渊明归去来序》,其文字曰:

“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2]

陶渊明的文章中是“缾无储粟”,苏轼转引为“瓶无储粟”,查工具书,“缾”即“瓶”,为同一个字。工具书解释说古代的瓶是小口大腹的汲水器,也来盛酒;多是陶器,也有金属的。贵州本解释说:“缾:口小腹大的陶器皿。” [3] 袁行霈为了反驳苏轼,为陶渊明辩护,将“缾”另行解释,不可靠。贵州本的解释可靠些。我的家乡古来人们家中有装面粉的陶器,家乡人称之为瓦瓮,大约能装四十斤面粉吧。其壁不到一公分厚,从来不用其来装粮食。粮食少时用瓮装,瓷质,壁厚二公分,能装二百多斤;更多的粮食用囤来装,可装几千上万斤。陶渊明说的不是米、面,而是粟,未加工的粮食。陶器脆弱,只能存少量东西。陶渊明在陶缾里看粟,的确有些奇怪。家中真有粟,也不会存在缾中。苏轼说陶渊明和晋惠帝差不多;晋惠帝在臣子汇报说民间老百姓没饭吃时说:“他们为什么不去喝肉汤呢?”这个昏庸半傻的皇帝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普通人是怎样生活的。《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还有苏轼对陶渊明的几段评论,总体上苏轼对陶渊明是很尊重的,可能是看到“缾无储粟”的话,觉得有点可笑。苏轼这段话半庄半谐,事实上以陶渊明的地位,也不可能与老百姓隔膜得到了晋惠帝的水平。但陶渊明对家中事常委托仆人经管,自己不熟悉,应是事实。我想,陶渊明写这句话时,由于他总喜欢说自己如何的穷(隐含着社会的不公与自己的高洁),又由于文学手笔的习惯带有夸张,所以就写成了这个样子。按说,这一类内容本应该写得实在一些,不应夸张;如带上了夸张,闹得虚虚实实,别人怎么来相信你呢?

陶渊明本来的身份是地主,但不是大地主,没有大地主那样的富裕阔绰,与唐代的诗人王维是没有办法比的。陶只是个一般的地主,他又不认真经营,甚至根本不直接去经管,家境比较一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他人生的后期,估计家庭经济状况还会下降一些。俗语说:“穷生五子富,富生五子穷。”穷人家有五个儿子,个个努力苦干,人多力量强,家庭会变富;富人家有五个儿子,如果都懒得不想出力气劳动,再加上以后要分家,肯定就显得穷了。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我们只知道读书不行,若要让他们出大力去劳动,估计也是不可能的。陶渊明五十一岁时写的《与子俨等疏》中对儿子们说道:“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当时陶渊明担心自己活不久了,想到儿子经常打柴挑水,心中非常不忍,对于什么时候可以让儿子免去这些劳动,他心中真是念念不忘。打柴挑水的活他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干,他能舍得让儿子去田里干庄稼活吗?这样五个儿子,最后家境变衰,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篇文字中,陶渊明还嘱托儿子们,将来不要分家,要像那些大家族一样生活在一起。要维持大家庭,必须比较富裕一些;穷下来的大家庭,自然只得分开。直至陶渊明去世前,没有说过儿子们分家之事,估计事实上没有分家。而没有分家,可以证明陶家境况还可以,没有怎么样的穷。


[1]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283284页。

[2]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2728页。

[3]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第28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陶渊明的隐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