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他乞食
(2023-05-08 18:11:59)
标签:
陶渊明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遗赠岂虚来 |
长期以来人们的印象,总以为陶渊明经常穷得挨饿。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曾说:陶渊明“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 [1] 在古代社会里,向人家门口求乞的人,就是那些浑身破烂衣裳,手提着一根打狗棍,拿个破碗,一家挨着一家,向人讨饭的人。当然鲁迅想象的陶渊明乞食时的形象,可能不像这样寒伧,但性质显然是一样的。求乞,就是要饭,就是讨饭吃。鲁迅以及许多人这样说,其根据就是陶渊明自己的一首诗——《乞食》。这个诗题还真的够令人惊悚的。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也是他六十二岁时写的。这首诗全文为:
行行至斯里,
主人解余意,
谈谐终日夕,
情欣新知欢,
感子漂母惠,
衔戢知何谢?
这首诗说他自己因饥饿逼得没办法,出门去求别人。结果他去的这家主人很能体会他的困境,给他不少的馈赠。他在那人家里畅谈到天将黑,喝了许多酒;心情非常好,还当场写了诗(应是赠给那人的)。最后四句,先以韩信受漂母赠饭比喻他受此人之恩,又以古代结草衔环的典故,说他即便死去以后,也要报答此人。诗中说此人是“新知”,即新的知己朋友,似不好理解。我想,很可能仍是以前认识的甚至较熟的人,只是这次受到很好的接待,故在自己心中新将其提升为很好的知己。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是陶渊明真的去乞食,但也有人不这样认为。清人张荫嘉在其《古诗赏析》中说:“此向人借贷、感人遗赠留饮而作。题云《乞食》,盖乞借于人以为食计,非真丐人食也,观诗中解意遗赠可见。解者误会,唐突多矣。” [2] 我认为很可能是陶家中缺粮,陶渊明去向一个朋友去借粮;而且很可能当时朋友只是答应了借给他多少粮食,陶渊明并没有当场带走,而是日后让仆人或儿子去取(甚至还得有什么车子)。哪里可能有讨饭的人,在主人家饮酒吃饭畅谈,坐到天晚的?这首诗写得很不错,“扣门拙言辞”就写得很真切。李长之甚至认为,陶渊明的《乞食》诗是写他去托人求官,“倘若认为是真的去讨饭,那就太可笑了。” [3] 郭维森等的《陶渊明集全译》也认为此诗是写去求人借贷,但认为此诗写于陶渊明二十一岁时,那年有大水,饥荒。他们不同意是暮年所写,也讲了几条理由。我觉得,起码,以韩信向漂母乞食的事情比喻自己,根本不合于诸家所说的陶渊明六十二岁的年龄,韩信那时最多二十多岁。再则,自陶二十一岁至六十二岁,四十年间,肯定也还有过灾荒。局部地区的天灾,国史上未必都有记载。我想,这首诗最迟应是陶渊明四十多岁壮年时所写,而不可能是六十二岁写的。现在的人喜欢把此诗系于陶六十二岁,可能是因为陶渊明这一年拒绝过江州刺史檀道济所馈赠的粱肉,人们会觉得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来讲效果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