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出门有竹轿
(2023-04-24 11:18:42)
标签:
陶渊明篮舆篮舆即竹轿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
与陶渊明同时的佛教的慧远法师,曾邀一些未出家的喜欢佛教的上流社会人士组织了一个莲社,也叫白莲社。《莲社高贤传》中的《陶潜传》曾记载:“(潜)常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 [1] 陶渊明的家距庐山不远,故常去庐山。这里的“篮舆”是一种竹轿,可能轻便一些。陶渊明是让一个门生两个儿子抬着竹轿上庐山的。廖仲安解释这个“门生”说:“这里的‘门生’,不是学生,而是汉魏六朝时代对依附于封建士大夫门下的农民的称呼,当主人家有事时,门生就要为主人服劳役。” [2] 《辞源》解释“门生”的一个含义为:“门下使役之人。……六朝时仕宦者许各募部曲,谓之义从,其在门下亲侍者,谓之门生。”就陶渊明当时的身份等情形而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门下使役之人”。陶渊明是当过官的,可以算是“仕宦者”,也可以算是“封建士大夫”,有某些具有依附关系的农民为其服务,也是可能的。《辞源》里解释“门生”的另外两种含义,与陶渊明毫不相关。沈约主编的《宋书》里的《陶潜传》,萧统写的《陶渊明传》,都提到王弘初见陶渊明时,陶脚有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去庐山则未说有脚疾。)看来,陶渊明乘坐篮舆是常事,使用门生也是常事。陶家有门生,是当时及距当时时间不远的人们所肯定了的。有门生为其服务的人,显然绝对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以陶渊明这样的身份,说他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的。说陶渊明偶然在田里锄过草,也就可以了。
现在的人好像都喜欢说陶渊明是如何的穷,是如何的经常没饭吃,多么可怜。当然, 这样说有利于提高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对大人物来说,越穷,也就越伟大。其实,陶渊明自己就经常喜欢喊他穷,说他缺吃少穿。前面提过杜景华说陶渊明出生时,“当时这个家庭很寒苦”。实际上这话就是陶渊明自己提供的。陶渊明的《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陶说他一出生就遭逢了贫困的命运,饭筐和水瓢经常空着,到了冬天还穿着夏天的粗麻布衣服。孔子曾说过颜回的穷困生活是“一箪食,一瓢饮”,每日里只是饭筐里装的一些简单的食物,吃罢舀一瓢水喝下去。这样简单的饮食,就算是穷苦的生活了。但陶渊明这里更夸张,饭筐经常空着,连水瓢也经常空着,穷得水都喝不上。冬天里穿着夏天的薄衣服,当然人会瑟瑟发抖,时间长了就会冻死。祭文本应该是朴实的文字,但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带了文学的色彩。我们可以为他辩护说,文学性的文字可以有夸张。但如果陶渊明的诗文中许多地方都有夸张,我们该怎样辨别他话中的真假,怎样相信他的许多话呢?哪句话该相信,哪句话不该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