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自祭文》
(2023-03-22 08:13:42)
标签:
陶渊明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
公元427年,已是宋文帝元嘉四年,这年陶渊明已六十三岁。这一年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秋天,九月,他预感生命无多,抱病写了一篇著名的《自祭文》。十一月,他就去世了。论起来,在那个年代,能活到六十三岁的年龄,一般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看陶的《自祭文》,在总结他的一生的时候,还算平和、达观,觉得自己一生虽然活得有些艰难,但保持了自己的本心,没有什么遗憾,甚至感到自我的满足。只是到了末尾的时候,冒出了“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八个字。袁行霈解释这八个字说:“生之难,实已饱经矣,死后犹复如是乎?” [1] 死后到另一个世界还是这样艰难吗?的确,这八个字若细细品味,其中当包含着多少悲怆!郭建平关于这篇《自祭文》评论说:“此文最感人的话,是末尾两句:‘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似乎一语道破了各种人生的真谛,自然也是陶渊明自己的终极体会。我们有理由判断这是坚守志节者累到极点后的慨愤语言,临死而一呼之;也可以想象他终生不遇,而这二句正是对生逢乱世、不能建功立业的悲叹。” [2] 说陶渊明有生逢乱世、不能建功立业的伤叹,这是完全可能的,陶渊明的前半生的确是非常想建功立业的,他的《感士不遇赋》也就是对不能建功立业的伤叹。陶能喊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这样两句实属悲愤的话,可能他内心的痛苦不只是功名未成。郭建平就说:陶渊明“理想失落,宦途失意,又患佳名不传,这一类忧伤,又造就了他的敏感。” [3] 我这里只说其中的“患佳名不传”。就在陶的《自祭文》中,便有几句写道:“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 [4] 这几句是说世间一般人的,也完全可以包括陶渊明自己。他说,人生短暂,人们都很珍惜;害怕一生一事无成,都在抓紧时间做事;都希望活着的时候得到世人的尊重,死后还有人怀念自己。这死后有人怀念,就是留下好的名声。的确,世间有许多人并没有想在后世留下什么美名,这之中包括大量的普通人,芸芸众生,他们一生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事情,自然根本没有留名后世的奢想;也有一些人,在上流社会或上流社会的边缘混了半辈子,但还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故并不想望名传后世。希望留名后世的人,当然也有些是狂妄所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那一点可怜的价值(甚至只是负面的价值)。但陶渊明绝不是这样的人。从我们今人的角度来考虑,陶渊明二十二年拒绝进入官场,又写了不少甚好的诗歌,他想望自己的好名声流传后世,难道没有资格吗?难道不应该吗?当然,陶渊明这样的思想,在他的诗文中很少有明确的表达,真正高水平的人自然不会经常宣示这样的念头的,真正高素质的人只是默默地坚持在做自己的事情,也默默地坚持不做自己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郭建平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宋人朱熹也曾说过:“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 [5] 朱熹的第一句肯定是说陶渊明想建功立业而未能实现。第二句说陶“好名”,也可能没有丝毫批评的意味,也许有很轻微的贬意,但明显肯定了陶渊明顾惜他的名声,珍重他的名声,这之中包括他在世时的名声,也包括他过世后的名声。那么,当陶渊明老而又病行将离世的时候,他对他过世后的名声能否得到传扬有点不放心,完全也是可能的。我们对于他的担心,对他对自己身后名的重视,应该有完全理解、同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