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几个儿子
(2023-03-13 10:50:08)
标签:
陶渊明五个儿子总不好纸笔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
上面提及陶渊明“家务悉委之儿仆”,我们就稍微来说说陶渊明对他的儿子的态度。陶有一首《命子》诗,是给他的大儿子陶俨取名字时写的。写诗时陶渊明三十多岁,他儿子七岁或更年长一些。诗共分十章,前面六章都是夸耀他的先祖的,以前我们谈陶渊明的家世时已引用过。陶渊明是很为他历世的祖辈而自豪的,他在这首诗里写这些,就是要激励他的儿子,自小树立雄心大志,长大一点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辱没祖先。其第八章为:
名汝曰俨,
温恭朝夕,
尚想孔伋,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字子思。子思这个名字在后世很响亮,被认为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传承者。陶渊明说,用几种方法占卜,他儿子都生在吉日嘉时。所以,他才给儿子取字曰求思,希望能成为像子思一样的有名的人物。他希望儿子时刻牢记着这一点,力争长大成才。
然而,五个儿子渐渐长大,却令陶渊明很失望。陶四十四岁时有一首《责子》诗,诗曰:
“白发被两鬓,
虽有五男儿,
阿舒已二八,
阿宣行志学,
雍端年十三,
通子垂九龄,
天运苟如此,
五个儿子,都不爱学习。舒可能是俨的小名,十六岁了,对学习很懒懦。“故”通“固”。宣即将十五岁,不喜欢文化知识。雍和端是双胞胎,十三岁了,只认得“六”和“七”。通近九岁,只知找吃的东西。结论是,如果天命真的如此,我就只有痛饮美酒了。诗中对孩子们的不爱学习,显然有夸张。但不喜欢读书,肯定是事实。宋代的黄庭坚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恺悌慈祥,戏谑可观也。” [1] 在黄看来,陶渊明此诗中表现的只是和蔼慈祥,夹带一点戏谑的成分。实际上,陶渊明对儿子的状况,一定很痛心,而又无奈。写诗,也只能写到这个份上,总不能在诗中破口大骂吧。黄庭坚对陶家父子的辩护,后代人并不都认同。清代的蒋薰即说:“竹林七贤,惟伶子无闻,余窃以为恨。先生五男儿,皆不好学,天也。岂嗜酒失训哉?黄山谷谓是渊明戏谑言,非诸子真不肖。乃懒懦不识六七人,我弗能为父讳子也。” [2] 竹林七贤,只有刘伶的儿子没有出息,后世没有任何名声。陶渊明的儿子都不好学,莫非是陶渊明整天喝酒对孩子教育不够?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没有出息,的确令人失望。陶渊明最后失望得只能自己去喝酒,也可见其心中的伤痛不轻。
李白的后代也没有出什么人才。后来有人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皆已嫁到普通人家;其女儿已不知她们的父亲流落到了什么地方。陶渊明刚一去世,颜延之就为其作《陶征士诔》,随后年代不久,就相继有人为陶渊明作传。但后世的任何文字,都没有提到陶渊明的儿孙后辈一点一滴的情形,连后世人去寻访的过程都未见提到过。于此足见,陶渊明的失望是有理由的。当然,一个人的后人是否有出息,与其先祖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即便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后人,历史也会记住他的名字。更何况,陶渊明在世时即属上流社会的名士,已是有相当名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