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但恨“饮酒不得足”

(2023-03-06 19:43:52)
标签:

陶渊明

及时行乐

但恨在世时

饮酒不得足

陶不管儿孙

      陶渊明但恨“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是对一些神话故事的发挥。在其第五首中,写了常为西王母的信使的三青鸟。最后的四句道:“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陶渊明想要让这三只青鸟给西王母捎信,说他只求西王母保佑他永远有酒喝,而且能长寿甚至不死。他在人世间唯一的要求只有饮酒与长寿,归结起来还是享乐,长久地享乐。陶渊明还有《拟挽歌辞三首》,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六十三岁临近死亡时所写,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壮年时所写;何时所写关系不大,关键是其思想。在第一首的末尾,陶渊明写道:“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千秋万岁后的荣辱他不管了,今日人生中的什么是什么非他肯定也不想管了。临死之际,他唯一的遗憾,唯一的遗恨,就是在世时没有喝更多的酒。这样的表态,实实可谓真正的酒徒了。临死之际,他根本不想起国家的状况,也不挂念儿孙的生计,他关心的仍是他的饮酒,他的享乐。这个陶渊明,难道不是真实的陶渊明,而是一个假的陶渊明?难道他说的追求享乐的话都是在说假话?

几种古代史书中陶渊明的传中,都写着这样一件事情:陶渊明的好朋友,当时始安郡的太守颜延之,经常与陶渊明一起酣饮。一次临走时,颜给陶渊明留下了二万钱。颜走后陶把这两万钱全部寄放在一家卖酒的商店里,以便他日后随时来买酒喝。读过陶渊明的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经常喊他穷得揭不开锅,经常处于饥饿之中。当陶渊明把这两万钱全用来喝酒时,吃饭的事似乎就根本不考虑了,几个孩子是否饿得正在哭叫,他也不管了。

陶渊明不管家中事,自然也不管儿孙,史书是有记载的。《晋书·陶潜传》中即说,陶渊明“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1] 陶渊明认为他自己唯一的任务就是喝酒,所以家中农业生产的经营,全部的家务事,他都不管,听任儿子和仆人去处理。以前我们提到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几句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名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经管农业的仆人说春天的耕种就要开始了,这时陶渊明坐上有巾慢的车子,或乘着小舟去察看。再下面的句子让人真不知他是去考察监督雇工们的生产劳动,还是去游山玩景。以前又提过他追忆他从弟敬远的文章,说是“美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三宿水滨,乐饮川界”。秋收的日子,他们兄弟二人,本应是去监督雇工的劳动,但他们却乘着小船,连续三夜在岸边饮酒。也许有人说他可能也到田里去看了一下,逻辑上的确有这样的可能;但文章里关于农人收割的情况一个字也没有提,可见陶渊明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于此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杜甫晚年在夔州时经营稻田和果园的情形。杜甫那两年的确是非常认真,他的一些诗里都提到他安排仆人、雇工们劳动的情节,提到了多种劳动,甚至在农事闲暇的时候杜甫让那些人上山给他伐木头。虽然我觉得杜甫有时对仆人有点苛刻,但从经营家业的认真方面来说,杜甫可称得起是典范。陶渊明呢,因为他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他就不能参与经营生产之类的俗事,他每日里就只能是饮酒,其次就是弹弹琴,翻翻书,与他那几个文人的朋友聊聊天,隔许多日写首诗。不然,如果陶渊明也沾染了谋生的俗事,那他还算是陶渊明吗?那他还算是作为名士的陶渊明吗?


[1]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第1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