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的及时行乐

(2023-02-27 11:45:02)
标签:

陶渊明

及时行乐

求我盛年欢

有子不留金

      陶渊明的及时行乐

虽然陶渊明一生所过的不是李白那样山珍海味、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陶渊明快乐人生的心态,毕竟离下层人的苦中作乐较远,而距离上层人的尽情作乐较近。这一点更主要的是由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陶渊明毕竟是仕宦家庭出身的士人,而且在当时的社会里是有较高名望的士人,是出仕过、当过官的士人。他的贫穷,是与达官显贵相比而言的贫穷。他还读了许多的书,有颇高的文化知识,让他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与贫困农民一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陶渊明五十岁时所写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六首:

“昔闻长老言,    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      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      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远,      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      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      何用身后置。”

开头四句是伤叹年老。说他年轻时听老年人叹息年老的话,很不爱听。如今自己到了五十岁的年纪,也真正体会到老年的滋味了。中间四句说年轻时的欢乐,已经远远地逝去了,再也无法返回了。最后四句表示老年的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倾尽家财,来享受人生的欢乐,以终此速去的余年;他要像汉代的疏广一样,在身后不与子孙留下任何家产。郭建平在对这首诗的评析中说:“此诗意旨有如第五首,但偏重此生作乐,这是作者的一贯态度。于是联想到陶晚年的贫困潦倒,或许正是这一态度所致。” [1] 第五首主要是叹老,这一首加上要及时行乐,发狠心及时行乐,不顾一切地及时行乐。郭建平也注意到,及时行乐是陶渊明一贯的人生态度,决不是偶然的表白。倾家持作乐,这态度已经和李白差不多了。什么财产都不给儿孙留,这样的态度简直有点疯狂了。陶渊明自称他是学习疏广,就在这一年他还写有《咏二疏》一诗,也是赞美疏广叔侄。疏广是汉宣帝时的人,因其学问高深,任太子太傅,他的侄儿疏受,同时任太子少傅。二人在朝任职五年,太子到十二岁时已学通了《论语》和《孝经》。叔侄二人声誉甚高,享受二千石(郡守)级别的待遇。但二人及时辞职还乡。皇帝赠金二十斤,太子赠金五十斤。回家后,疏广不为子孙多留钱财,将带回的金钱与亲友尽情享乐。实际上,陶渊明并没有疏广那样的功绩与荣耀,更没有疏广所获得的那么多的钱财,但他却要学疏广的及时行乐。论说起来,给子孙留过多的钱财是不好的,但只顾自己享受,给子孙一点家产也不留,同样也不是好的态度。应该知道,就在这个人世间,那些最普通的贫苦农民,他们不分男女,直到老年,还在辛苦劳作,尽自己微弱的一点能力,帮助儿孙辈干一些活儿。他们一生省吃俭用,都要尽量能给后辈留下一点家业,十几亩田地和几间房屋。我们难道能批评、卑视这些人吗?我自己一直在心中崇敬这些人,崇敬这些既勤又俭,关心自己的儿孙,一生辛苦奋斗的人们。陶渊明自然不是贫苦的农民,可以径直说根本不是贫苦的农民;因此,他也许感觉不到为子孙留一点家产的必要。但他又根本没有疏广那么多的钱财,他又有什么资格学习疏广,模仿疏广?但确切无误的事实是,陶渊明就是要在自己可能的条件下,尽情地享乐,不顾儿孙地自个儿享乐。要知道,在陶渊明的心理中,他永远都是上流社会中的人;而及时行乐,正是这样的人应有的风度。



[1] 《陶渊明集》,郭建平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17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