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2023-02-13 16:03:54)
标签:
陶渊明人生态度生当欢度欢来苦昼短饮酒至天明 |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四十二岁时所写。其中的前三首很有名,以后我们再谈。这里只说一下,关于这组诗的四、五两首,《陶渊明集全译》一书提示道:这两首“体现了渊明的死归自然、生当欢度的豁达襟怀”。[1] 我觉得“死归自然、生当欢度”八个字概括得很好。死归自然,只是埋在心中的一种态度;生当欢度,则常常是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行为中的一种态度。“生当欢度”的说法比较冠冕一些,而实际的内容,已近于及时行乐。从逻辑上说,生当欢度也可以包括这样一种情形,人世间那些非常贫困的下层人,在艰辛沉重的生活的间隙,自己开导自己说:“整天愁眉苦脸什么用也没有,还是自己给自己寻点儿快乐,至少想开一点儿,让自己的心情快乐一些吧。”这种情形,肯定没有人会称其为及时行乐。及时行乐这个话,向来的意思都是,本来生活就很不错的人,想到死去之后再也享受不上这些幸福了,所以抓紧时间来享受生活的快乐。陶渊明的生当欢度,似乎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显然是偏于后面的一种。
我们就来看看上面提到的《归园田居》的第五首:
山涧清且浅,
漉我新熟酒,
日入室中暗,
欢来苦夕短,
这首诗很可能是接着上一首写的。陶渊明出去游走看到由于战乱所造成的凄凉衰败的景象,心情很不愉快地独自走回家。回家后,他让家中人杀了一只鸡,请居所邻近的几位相好的人来喝酒。下午天黑前就开始喝,一直高兴地畅饮到夜晚度尽,天色发亮。这时他的生活看不到什么穷愁潦倒,但也显然不是花天酒地,仅用一只鸡来几个友人欢聚一下,其中也许还包括近邻的农人。这,也就是他的欢度人生了。
这里须注意一点,饮酒,绝不是普通穷苦的农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情。普通的农民,往往只是在过年或者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才买酒招待客人的;一个人独自个的饮酒,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几乎是极为罕见的情形。至少,我熟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形是如此。我不相信晋代的农民会富裕多少。陶渊明可是一辈子不离酒,几乎天天要喝酒的人。自然,我们也应该明白,陶渊明从生至死,都绝对不是一个穷苦的农民,都不是穷苦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陶渊明的生当欢度,不会是穷苦的下层人的“苦中作乐”,不是穷人那样可怜的自我调侃,自我安慰。我熟悉那些真正的普通农民,他们在艰难的生存间隙劳作间隙,说个笑话,开个玩笑,就算是享受到一点人生的快乐了。但陶渊明的寻求一点快乐,最基本的就是饮酒。显然吃饭是吃不出快乐来的,在陶渊明的诗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说他吃饭的快乐,更不可能仅仅因为吃饱饭就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