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的《行影神》诗(三)

(2023-02-06 14:23:27)
标签:

陶渊明

形影神诗

人生态度

不喜不惧

顺应自然

    陶渊明的《形影神》诗(三)

陶渊明写《形影神》时已经四十九岁,在古代已是临近老年的人生阶段。四十多年,他看到了人世的许多事,他自己也做了不少的事,自然也想了许多事。这组诗写得是比较深沉的。现代不少学者认为陶渊明是哲学家,思想家,甚至是大思想家。学者们喜欢研究陶渊明究竟是儒家的思想还是道家的思想,一般认为在陶身上,道家的思想多一些,儒家的思想稍少一些。我认为陶渊明显然不宜于称为哲学家,说是思想家亦可亦不可。一般说的哲学家是玩弄玄奥的理论的,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要按思想家来要求,他是无法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相比的,也不宜于称为思想家;但就他对人生的思考而言,也算是有思想的。要说他属于哪一家,明代的黄文焕的《陶诗析义》中就陶这组诗说道:“轻视生死,亦是道家口中恒套,却于‘不惧’上拈出‘不喜’,‘宜委’上拈出‘甚念’,居然儒家俟命真谛,意味无尽。”[1] 道家倡导无为,自然轻视生死。儒家对于生死,也是有着一种平常心。清人方宗诚也说过:“委运纵浪大化,不喜不惧,应尽须尽,无复多虑,是谓顺天理而行,与孟子‘顺受其正,修身以俟’同旨。”[2] 在《孟子·尽心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事之,所以立命也。”大意说,因为人的本心本性都是善的,我们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长寿还是短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排自己一生的办法。就在这一篇中还有几句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意思是说,一切都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就是正命,正常的命运。总之,儒家孟子的意思是,人生许多事情都是命运所决定,人应培养自己好的品德,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其余一切交给天命。也就是说,人的人生存状况的好坏,连同人的生死,都不是自己能完全决定的,人尽到自己的努力就是了,其他的听其自然。其实,这样的观点,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观点。古来那些根本不识字的乡间农夫,就是这样的观点。这是最朴素的观点,最实在的观点,农夫村妇不用读儒家道家的书,都会形成这样的观点。陶渊明也有这样的观点,很好,这说明他没有跟着某些高深玄奥的理论走入极端,走入邪途。实际上陶渊明的诗的特点,也在于它的朴素,与平实的人世的接近。太玄奥的理论是误人的,太华丽的文学也是误人的。

对生死听之自然,是人类一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陶渊明上面的《影答形》一诗开首两句就是:“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长生不老,成神仙,根本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以自己的努力(比如饮菊花酒)来延长寿命,效果也实在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势下,陶渊明又深感时光流逝,日月如梭,眼睁睁到了壮年,到了老年,于是他便觉得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最不能耽误的,这就是及时行乐,抓紧享受在世时的快乐。由于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绝大多数都是四十岁后所写的,似乎直接表现的是壮年、老年时的态度。我们可以推想,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完全也可能是这样的人生态度。那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还比较优裕,他自然就过的是享乐的生活。想一想他青年时代所写的《闲情赋》,就可以想见他那时的生活态度了。


[1]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版,第42页。

[2]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版,第3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