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形影神》诗
(2023-01-24 10:07:40)
标签:
陶渊明形影神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信佛教 |
陶渊明在四十九岁时写过一组三首诗,总题为《形影神》,这组诗类似于当时流行的玄言诗,但写得流畅有味一些。后世人对这组诗的理解比较复杂,现先将这组诗的原文引于下面:
原诗之序曰:“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第一首《形赠影》为:
草木得常理,
谓人最灵智,
适见在世中,
奚觉无一人,
但馀平生物,
我无腾化术,
愿君取吾言,
第二首《影答形》为:
诚愿游昆华,
与子相遇来,
憩荫苦暂乖,
此同既难常,
身没名亦尽,
立善有遗爱,
酒云能消忧,
第三首《神释》为:
人为三才中,
与君虽异物,
结托既喜同,
三皇大圣人,
彭祖受永年,
老少同一死,
日醉或能忘,
立善常所欣,
甚念伤吾生,
纵浪大化中,
应尽便须尽,
这一组诗一般都确认为413年时陶渊明的作品。但学者们,特别是现代的学者们,几乎都将这组诗与慧远的《万佛影铭》联系起来,说陶渊明是为了反驳慧远才写了这组诗。慧远是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当时在庐山传授佛教,在中国佛教的理论上有一定的贡献,后来被净土宗尊为其初祖。方立天曾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薰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更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 [1] 这里所说的本性即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哲学本体论所说的本体,亦即佛教所说的真如之类。412年,慧远命人在庐山开凿龛室,描画佛的“光相”。 [2] 第二年慧远写了《万佛影铭》,刻之于石。在此铭开头部分的叙述文字中,慧远由《庄子》“道无不在”的观点引申出:“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途而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大意说,佛教最高的宇宙本体——如来、真如、佛性之类,有两种存在的状态。它可以是隐而不显的存在,但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的事物之中(比如说人的身上)。前一种状态类似它的形,后一种状态类似它的影。按常规的形、影关系来理解,前一种状态当然更实在一些。学者们又说陶渊明的诗是反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的。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观点容易理解,他说人的灵魂在肉体消失后仍然存在,是善恶报应、轮回转世的主体。关于《万佛影铭》的许多具体内容,我也不甚清楚,特别是“万佛影铭”的“影”,是不是指画的佛像,我也说不清。但慧远的这两篇文字,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概念——形、影、神。很可能因为这个,学者们就将陶渊明的诗与慧远联系了起来。其实形、神两个概念,在佛教传入前中国就已有了,而慧远连同陶渊明所用的这个“影”,可以说就不是什么概念,几乎没有人拿它当过什么独立的存在。陶渊明实际上和慧远是有比较友好的交往的,只是没有加入佛教的组织白莲社而已。陶渊明的诗中明显也有佛教理论的影响,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又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不过陶渊明没有陷入宗教迷信之中,还是可贵的。清代的查初白即说过:“先生精于释理,但不入社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