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的《形影神》诗

(2023-01-24 10:07:40)
标签:

陶渊明

形影神诗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陶信佛教

    陶渊明的《形影神》诗

陶渊明在四十九岁时写过一组三首诗,总题为《形影神》,这组诗类似于当时流行的玄言诗,但写得流畅有味一些。后世人对这组诗的理解比较复杂,现先将这组诗的原文引于下面:

原诗之序曰:“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第一首《形赠影》为:

    “天地长不没,    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      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      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      奄去无归期。

奚觉无一人,      亲识岂相思。

但馀平生物,      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      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      得酒莫苟辞。”

第二首《影答形》为:

    “存生不可言,    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      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      未尝异悲悦。

憩荫苦暂乖,      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      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      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      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      方此讵不劣。”

第三首《神释》为:

    “大钧无私力,    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      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      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      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      今复在何处?

彭祖受永年,      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      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      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      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      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这一组诗一般都确认为413年时陶渊明的作品。但学者们,特别是现代的学者们,几乎都将这组诗与慧远的《万佛影铭》联系起来,说陶渊明是为了反驳慧远才写了这组诗。慧远是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当时在庐山传授佛教,在中国佛教的理论上有一定的贡献,后来被净土宗尊为其初祖。方立天曾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薰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更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 [1] 这里所说的本性即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哲学本体论所说的本体,亦即佛教所说的真如之类。412年,慧远命人在庐山开凿龛室,描画佛的“光相”。 [2] 第二年慧远写了《万佛影铭》,刻之于石。在此铭开头部分的叙述文字中,慧远由《庄子》“道无不在”的观点引申出:“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途而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大意说,佛教最高的宇宙本体——如来、真如、佛性之类,有两种存在的状态。它可以是隐而不显的存在,但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的事物之中(比如说人的身上)。前一种状态类似它的形,后一种状态类似它的影。按常规的形、影关系来理解,前一种状态当然更实在一些。学者们又说陶渊明的诗是反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的。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观点容易理解,他说人的灵魂在肉体消失后仍然存在,是善恶报应、轮回转世的主体。关于《万佛影铭》的许多具体内容,我也不甚清楚,特别是“万佛影铭”的“影”,是不是指画的佛像,我也说不清。但慧远的这两篇文字,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概念——形、影、神。很可能因为这个,学者们就将陶渊明的诗与慧远联系了起来。其实形、神两个概念,在佛教传入前中国就已有了,而慧远连同陶渊明所用的这个“影”,可以说就不是什么概念,几乎没有人拿它当过什么独立的存在。陶渊明实际上和慧远是有比较友好的交往的,只是没有加入佛教的组织白莲社而已。陶渊明的诗中明显也有佛教理论的影响,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又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不过陶渊明没有陷入宗教迷信之中,还是可贵的。清代的查初白即说过:“先生精于释理,但不入社耳。” [3]


[1]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772页。

[2] 何为“光相”,我说不清楚。总之是佛的像,也许与光、影有关。

[3]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教师、五六级四班同学编,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版,第5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