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追随刘裕

(2022-12-27 16:01:04)
标签:

陶渊明

刘裕起兵讨桓玄

陶渊明追随刘裕

只为功名

      陶渊明追随刘裕

桓玄篡晋建楚后,刘裕立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裕出身卑微,但后来因为在军队中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职位不断升迁。这些经历,和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有些相似。当桓玄代晋为帝时,刘裕已是建武将军,下邳太守。那个时代,军阀众多,群雄林立。桓玄逼晋安帝让位容易,让其他军阀都服从却不那么容易。404年二月,刘裕被推为反对桓玄的联军盟主,起兵讨伐桓玄。三月,攻入建康,桓玄逃走。刘裕入建康后,被文武臣僚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继续领导众人追讨桓玄。袁行霈在《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一文中指出:当时,“正因为自己立足未稳,刘裕特别注意延揽文武人才,作为江州名士的陶渊明得到他的青睐被征为参军,也就不奇怪了。陶渊明曾经仕桓的经历,不但不影响刘裕对他的征辟,如果他肯应征反而更能显示刘裕的大度与求贤若渴的态度。何况陶渊明此时已经脱离桓玄丁忧在家。再说,陶渊明的入幕,代表了曾任晋朝大司马的陶侃这一家族对刘裕的态度。不论陶渊明实际上对刘裕有几分支持,他的入幕这一行动本身对刘裕争取晋朝旧臣、提高自己的形象就有意义。” [1] 于此,我们可以知道,陶渊明在世时,还是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他是不时有人请他出来从政的。绝不可拿普通老百姓的标准来想象陶渊明。陶渊明所说的他的贫困可怜,都是有限的。

陶渊明是401年冬天因母丧离开桓玄回家为母亲守孝的。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各级政府官员,父母亲去世,必须在家为亲人守孝三年,宰相也不能例外。可陶渊明没有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在404年四月,就应聘到了刘裕幕中。这时陶渊明四十岁,在赴刘裕处任职的前后,他写下了《荣木》一诗。诗的首尾写道:

    “采采荣木,    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      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      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      中心怅而。

…………

先师遗训,      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      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      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      孰敢不至!”

贵州本这两段的译文是:“鲜亮鲜亮的木槿花,在这里扎根生长。早晨的花朵灿烂无比,到晚上却已经凋丧。人生就像是寄居的旅客,终难免枯槁萎黄。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禁不住心中惆怅。……先师孔子留下的教训,我怎么能够弃捐?他说:四十五十还未建立功名,那就不值得别人敬惮。赶快吧,给我的求名之车注满油,朝我的求名之马举起鞭。征途千里虽然遥远,不达目的怎敢止步不前!” [2] 陶渊明在此诗的序中就说:“《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样的诗序文字,很可能是陶渊明老年整理诗稿时所写。陶四十岁时在这首诗中感觉到事业无成的焦虑,这应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末段的“名车”“名骥”的“名”,书上都解释为功名;虽然以一个“名”字来代表功名略有牵强,但今人这种解释无疑是正确的。陶渊明这时心中焦灼的正是功名。他因母亲去世待在家中已经两年多了,他要急着去建功立业。功名二字表面上说的是立功立名,但谁都知道,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很自然地也包含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之类,只是到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人物身上,我们不便于、也常常不敢这样说罢了。


[1] 见《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钟书林主编,第233页。

[2]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第1112页译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