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入桓玄军幕
(2022-12-12 14:17:56)
标签:
陶渊明加入幕府桓玄军阀母去世辞归 |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是入桓玄的军幕。按李长之的说法,此前还入过刘牢之的军幕;近来的研究者一般不提这一次,我们也就不提刘牢之了。关于桓玄,我们得稍微说一下他的父亲桓温。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就曾出任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袁行霈在《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一文中写道:“桓温在晋穆帝永和元年为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集长江上游军政大权于一身。他曾进行三次北伐,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显为帝,是为简文帝。桓温执掌大权近30年,与士族地主有广泛的联系,辟举和拔擢了不少士族人物”。 [1] 桓温所干的事,比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所干的事还要大,难怪孟嘉去依附桓温。东晋许多皇帝都显得无能,有的就是真正的白痴,一些特别有能力的大臣、将军掌握朝廷大权,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桓温去世后,谢安主持朝政约十年。谢安去世后,晋孝武帝昏庸,接下来的安帝更是个白痴,朝政一片混乱。桓玄继承他父亲的爵位,后来发展到都督七州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桓玄领兵与执掌朝政的佞臣司马道子相对抗,直至掌握了三分之二的国土。
陶渊明大约是三十五岁时(399年)开始在桓玄手下任职的,陶渊明在当时也可以算是名士,有可能是被桓玄征聘去的。陶在桓玄处的职务大约是参军。陶在桓玄处看来还是受到重视的,他曾奉命到京城(也就是到朝廷)去办理事情。他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第二首写道:“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巽坎指风和水。当年:正当华年。袁行霈评这首诗道:“行役之苦,思亲之切,溢于言表。以归隐之愿作结,是渊明一贯写法。” [2] 这种一贯写法也许是真想归隐,也许是在头脑深处总觉得隐居比出仕在道德上更高一些。陶还有一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塗口》,末尾写道:“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这里的商歌,是有典故的,春秋时宁戚欲让齐桓公发现自己的才能并拔擢起用自己,便在齐桓公从身边走过时唱了一首歌,后人把这首歌叫商歌。宁戚果然因这首歌而被齐桓公发现重用。耦耕:《论语·微子篇》里记载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耦而耕”,一起在田里做庄稼活。这两句说,像宁戚那样唱着商歌以求进用不应是我的事情,我心中留恋的是像长沮桀溺一样归隐耕田。最后四句说:“甩掉这官帽返回故里,高官厚禄本来就不用系心。衡门茅舍才可以修真养性,或可凭好善建立自己的声名。” [3] (附带说一句,陶渊明的诗并非都自然流畅,他不少诗也用典故,读来艰涩。)我也想不来,陶渊明心中老是想着回家,老想着归隐才是高尚的事情,而从政自然就是龌龊的,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作政务的?他能认真作好他的工作吗?他是401年冬天因为自己的母亲去世,才离开在桓玄处的工作岗位的,他在桓玄处待了两年多。按照袁行霈的说法,陶渊明是398年入桓玄幕的,那么他在桓玄处待了三年多。如果不是他母亲去世,还不知他在桓玄处要待到什么时候。
陶渊明离开桓玄后,桓玄的势力更壮大,已实际上掌握了朝政。但那时东晋是个最混乱的时代,各路的军阀都有一定的实力。后来晋安帝让其他军阀联合起来讨伐桓玄,最终却被桓玄打败。403年,桓玄废除了晋朝的皇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楚。不过,他的楚也没能维持多久的时间。桓玄篡晋时,陶渊明为母亲服孝在家,如果他当时正在桓玄手下任职,他会采取个什么态度呢,谁也无法准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