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孟嘉

(2022-11-07 20:04:10)
标签:

陶渊明祖父

孟嘉

名士风流

没有政绩

       再 谈 孟 嘉

陶渊明所写的这个传,对孟嘉的作为名士的声名,写了很多。孟嘉多次从政,写他的声名,本应是烘云托月,最终得显示出他的政绩来才是。可是要在这个长长的传里找到他在政治治理上的作为,实在艰难。只有一处,似与实际政事有关,原文难懂,我把贵州本中的译文转引在下面:“太尉颖川人庾亮,以皇帝的舅父身份和受到民众信仰,而被委以重任,与丞相王导共同辅佐晋朝,并兼任江州刺史。庾亮征聘孟嘉为庐陵郡从事。一次,他下郡回来,庾亮接见他,问他地方风俗的好坏。他回答:‘孟嘉不知道,回到传舍我当问问跟从我的小吏。’庾亮拿着麈尾挡着嘴巴笑了。诸位从事离去之后,余亮喊来弟弟庾翼,对他说:‘孟嘉原来是位有盛德的名流啊。’孟嘉辞别庾亮出来,便直接将从事的名义除去,步行回家。有老母在堂,兄弟在一起欢聚,很是高兴。十几天后,又被改任为劝学从事。当时庾亮正提倡修学校,重视选择儒官,因看重他的名望与才能,故推举他做崇尚德行的儒官。” [1] 这里所引译文本分为两段,我为了尽量把事情看全面一些,一并引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州政府里的从事这个官职,全称为“部郡国从事”,最全的称呼是“部郡国从事史”,州里这种从事每人专负责下面一个郡,主要职责是督管郡里的文书,察举非法行为。孟嘉是庐陵郡从事,就是专管庐陵郡事务的。孟嘉到庐陵郡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庾亮问他时,竟然对庐陵郡民风的好坏一点都不知道。民风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不管你是专管什么的,都应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更奇怪的是,庾亮不但没有觉得他太差,反而赞誉孟嘉是有盛德的名流。接下来事情的延续是,孟嘉自己竟私自离职,甩手回家不干了。十几天后,庾亮却主动任命孟嘉为劝学从事。于此可以看到孟嘉作为名士的架子是多么大,庾亮那么官高势重,都只能恭维和迁就他。关键是,孟嘉在劝学从事的岗位上的具体政绩如何,陶渊明又是没有提一个字。孟嘉还担任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可也没有见提到孟嘉作参军时提过什么重要的建议。总之,孟嘉担任过那么多的官职,就是未见陶渊明提过他的一丝一毫的政绩。陶渊明在这个《孟府君传》里,用全部笔墨所展现的,只是孟嘉的名士风流,虚飘飘的名士风流。

为什么陶渊明对他曾祖父陶侃只写了四十个字,对孟嘉却写了一千余字,显然陶渊明的感情更近于孟嘉。李长之指出:“孟嘉的出身是比陶侃高些,陶侃寒微,可能是渔户,孟嘉的曾祖孟宗却是吴司马,孟嘉自己也是‘名冠州里,声流京师’(陶渊明写的传),这就是说,他更近于当时的士族,文化教养也就高些,不像陶侃只是一个老粗”。 [2] 显然,陶渊明更重视的是他的外祖父孟嘉。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继承了陶侃和孟嘉的一些品质;依这样的观点,陶渊明的身上自然有不少孟嘉的影子。我倒想到,在《孟府君传》里,陶渊明所塑造出的孟嘉形象,实在是有太多的陶渊明自己的影子,简直让人对真实的孟嘉之为人究竟如何产生某些怀疑。写这个传时陶渊明已38岁,他的人生已过了一半,他已有过许多从政的经历,也已有了他稳定的基本人生态度。陶渊明这样来写他的外祖父,也是很自然的。可以肯定,陶渊明继承陶侃的东西显然较少,而继承孟嘉的东西则多得多。


[1]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第304305页。

[2] 《陶渊明传》,李长之著,第2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