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
(2022-10-10 16:41:41)
标签:
陶渊明曾祖陶侃每日搬砖惜分阴富于天府 |
陶侃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作为军人,他是能干的军人,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他也相当能干。陶侃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王敦之乱平定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在秋熟收获之时常买米,等到饥荒时又减价卖出救济。使得官民欢悦,都依靠他救济得以生存。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晋书·陶侃传》)此说虽有夸大成分,但当时荆州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肯定是事实。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就鞭打了他。这事传出去,人们便都重视农业生产,不敢损坏庄稼。
陶侃是一个认真努力、刻苦奋斗的人。他在任广州刺史期间,闲下无事时,每天清早把一百块砖从书房里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他正是这样刻苦磨练自己,使自己不能有一日懈怠。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尚且惜寸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陶侃饮酒有自己规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即使还非常高兴,也不再饮了。陶侃也不赌博,他管部队时手下有的人赌博游戏误事,他生气地把他们的赌具全扔到江水里去了。陶侃这方面的一些事,已成为后世教育人们的楷模。
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到陶侃的另一面。《晋书·陶侃传》中曾这样介绍陶侃的豪奢:“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末尾所说的“富于天府”,是说比朝廷的仓库里保存的还多。于此,我想到上一段所说的陶侃刻苦勤奋的故事,也许有一定的渲染夸大的成分。
公元334年,东晋才十来年,陶侃去世,时年76岁。皇帝下诏追赠其大司马的官衔,加谥号曰“桓”;桓是英武的意思,大司马则是可能有的最高的官职。此前陶侃已被封为长沙郡公,这个爵位及其待遇由他的子孙继续享有。《晋史·陶侃传》记载:“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并不显。”陶渊明说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某郡的太守,但并不在上述九人之列,旧史无载。陶侃的儿子于陶侃在世时大都有官职,太守之类的官职在陶侃是儿子中只算一般的官职。322年,根据陶侃此前的功劳,朝廷封其次子陶夏为都亭侯,进号征南大将军。因陶侃的地位,他的许多儿子都得到官职,这也是古代社会惯常的现象。陶侃的儿子也有表现比较好些的,也有表现极差的。《晋史·陶侃传》提到一个叫做陶称的,就残暴恶劣得可以算做典型。《陶侃传》用了三四百字写他的恶迹,我们这里就不再转述了。这个陶称,后来被庾亮处死。儿孙变坏,其父祖实在也管不了,陶侃自然没有什么责任。有一本书上提到:“陶侃诸子多武将,侃死后,互相争杀。” [1] 争什么?可能会争财产,甚至争长沙郡公这个世袭爵位的继承权。总之,许多事情的出现都是可能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它都是正常的。只记着,我们不必因为某一个人很优秀,就把他的前辈人及后辈人都有意地往优秀的方面想象。
[1] 《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郭维森所撰《前言》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