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的崛起
(2022-09-20 10:06:13)
标签:
陶渊明曾祖陶侃政治手腕 |
东晋一朝,极为讲究出身门第,北方迁来的士族,一般都地位居上,南方本地的士族,地位则次一等。何况陶侃在南方人中,也算不上什么士族;他的父亲是吴国一位将军,终究只算是个武人。还有一个原因是,陶侃的家乡较偏僻,这里的人被称为溪人,似乎是落后的野蛮的人。“就是后来到陶侃做了征西大将军,因讨伐苏峻,立了大功,那时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却还被人骂为‘溪狗’。” [1] 从普通人干一番事业的角度说,陶侃能靠自己的奋斗,达到如此的高位,的确也算不容易的事。当然,在政治场中,要能够生存,并且能爬上高位,仅凭一般的办事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还得有政治的眼光,政治的手腕,不能只有善良,必要时还得有果断,甚至残酷。陶侃其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这些素质他都具备。
这里我们讲几个事例。最初,经人荐引,陶侃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任主簿。一次,张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独有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意思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君主,郡守夫人,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于是主动要求前往。在官场,下级对待上级,常常就是这样来尽忠的。虽然放在桌面上讲,这未必是合乎大义的,但陶侃这样做,肯定能博得上司的欢心,利于他以后的升迁。再说另一件事。西晋末期,琅邪王司马睿与东海王司马越在南方发生势力范围的矛盾冲突。华轶是东海王司马越的亲信,永嘉年间任江州刺史。陶侃此时与东海王越拉上关系。司马越以他为参军,掌管江州诸军事。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陶侃的声望,华轶推荐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陶侃的侄子亦亲信陶臻,却因故偷偷跑到建康去。这使司马睿“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奋威将军,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侃乃与华轶告绝”。显然是司马睿加官厚赏,使陶侃下了背弃华轶的决心。陶侃的“告绝”,使华轶元气大伤。华轶兵败被杀,陶侃却官升龙骧将军、武昌太守。老兵网上全面介绍陶侃的文章评论说:“陶侃曾宣言‘资于事父以事君’,但关键时刻仍背弃华轶。对陶侃的这种行为,当时人无所指斥,史家亦未加以诟病。”可以做结论的是,无论是对张夔超乎寻常的效忠,还是对华轶无情的背叛,陶侃都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而且,他真的成功了。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提一下。330年,也就是陶侃去世前四年的时候,后将军郭默擅自杀了江州刺史刘胤,执政的丞相王导认为郭默骁勇难制,便任命他为江州刺史,实际上也是要笼络郭默以对抗陶侃。因为此时陶侃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实力甚为强大。陶侃则不能容忍此事,立即出兵讨伐郭默。恰逢郭默的一个部将叛变,捆绑郭默父子五人出城投降,陶侃便将郭默父子全部斩首。陶侃迅速出兵,是要将江州控制在手。陶侃夺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东晋的中央政府衰弱,军阀们就是这样肆意厮杀,争夺地盘。
[1] 《陶渊明传》,李长之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