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的生硬诗句

(2022-07-25 16:14:53)
标签:

唐诗

杜甫

生硬诗句

决眦入归鸟

村舂雨外急

     杜甫的生硬诗句

本来,在很自然的情况下,用一下人们比较熟悉的典故,也无不可,但杜甫的用典,有时是既不自然,又极生僻,弄得文章异常艰涩,甚至意思都搞错了。

古代就多次有人指出,杜甫的诗中常有拙句、累句,古人所谓累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句。总之,生硬念不通的地方很多。例如在他的名篇《望岳》中,五六句为:“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一句,“荡胸”和“生层云”都是动宾结构,就字面看,真好像在胸中生起层云来了,总是怪怪的。萧涤非解释说,“这是倒装的句子。望见山上云气层叠,故心胸为之开豁。” [1] 专家的方法是顺着念不通,就倒着念。倒成“层云生胸荡”也许近于专家的解释,“荡”不知解释为开豁是否合适,还有“生”字是什么意思?专家的办法是总体给你个说法,每一个字的情形就不细说了。用这样的方法,杜甫所有的诗句都能讲得通,就不会有一个病句了。关于“决眦入归鸟”,萧涤非解释说:“决,是裂开。眦,音字,眼角。决眦,形容张目极视的样子。鸟向山飞,目随鸟去,所以说入归鸟。”为看鸟而眼角裂开,肯定得流血,太恐怖。鸟向山飞,叫做归鸟,没问题。前面的“入”字呢,“入”如何能解释成目随鸟去的意思,笨人自然不懂。我觉得,句子无论怎样浓缩,总得通,而这两句,则很难通。

在《村夜》一诗中,有一句“村舂雨外急”, [2] 解释的人说,是舂米的声在雨声之外,真不知同时发生的两种声音如何分出内外来?《村雨》一诗中,又有句“寒事飒高秋”, [3] 意思不过是想说秋夜的寒意,只不知“寒事”如何讲?“寒事”连上“飒”又如何讲?总之,生硬难通。

就杜甫的《别苏徯》一诗,古代的郑继之评论说:“每句中多有不甚通之字。” [4] 于此可知,杜诗中不通之字,并非个别现象。

在《衡州送李大夫赴广州》中,有两句为:“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5] 按字面读下来,就是日月如同笼中之鸟,天地如同水上之浮萍。这样两句当然显得怪怪的,但学者们会有高妙的解释。学者们解释说,这两句是说我杜甫在日月之下,如笼中之鸟,在天地之间,犹如水上浮萍。此诗前面四句都是说李大夫的,这两句没有任何标示,怎么能证明是说杜甫自己?最关键的是,为什么不能很自然很合逻辑地理解为日月如同笼中之鸟?解诗者凭什么加上许多词语且改变句子的主语?为什么杜甫当初不可以在这两句诗中换上标示作者本人的主语?《杜甫全集校注》的校注者在介绍了几种古人的解释后说:“此联尚有多种理解,于义均通,足见其内涵之蕴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学者们努力,杜甫的任何诗句,都能解释得通,而且句句都是高水平。按照这种解释法,小学生作文中的任何病句,在理解中加上许多字且改变句子结构后,都会成为通顺的句子,而且是内涵丰富的好句子。

杜甫的《野望》一诗,开头两句是“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6] 上句用“纳纳”,显然是为了与下句的“行行”相对偶。在《杜甫集校注》一书的注释中说:“纳纳句:《说文》:‘纳,丝湿纳纳也。’刘向《九叹》:‘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王逸注:‘纳纳,濡湿貌也。’《赵次公先后解》:‘公之意以纳身天地之内犹纳身于衣中之义耳。’解有偏离。” [7] 在《杜甫全集校注》的注释中,除过介绍赵次公的解释外,更引用顾宸的解释:“纳纳,广大包容之貌。”还有多人赞赏的评论,如汪瑗说:“二句气象宏阔,已尽野望之妙。”又如沈汉说:“纳纳,较浩浩荡荡,更包荒不尽。” [8] 纳纳的广大包容之义,是学者们从天地包纳、包容万物的意义引申出的。如果当初杜甫写的是“包包乾坤大”或“容容乾坤大”,估计学者们也会说写得很好的。明明这个“纳纳”读来十分别扭,但学者们就是要一起来赞美。明明《说文解字》解释纳是丝濡湿的样子,但查今人编的《辞源》,则加了一条解释:“纳纳,广大包容貌。”这个意思显然从最初的丝濡湿的样子引申不出来,不过这种解释有一个强有力的例句,《辞源》举的例句就是杜甫的“纳纳乾坤大”。看来,人的名气大了还是厉害,纳纳的这种解释经《辞源》这样一采用,就有了类似法律的权威性,以后,谁也不敢再有什么异议了。杜甫的粉丝,是谁也辩论不过的,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人世间,即便是学术领域里也同样,人多,声音大,往往就是真理。谢思炜曾谈到杜甫诗中的自造语即对词语的特殊的新奇用法的问题,他说:“这类自造语,《赵次公先后解》称为‘新语’,举出‘腰领’(《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撇漩捎濆’、‘欹帆侧柁’(《最能行》)等例。汪师韩《诗学纂闻》称为‘变文取义’,举出‘暖眼’(《与严二郎奉礼别》)、‘抉眼’(《可叹》)等例。类似的新奇用法或自造语,在杜诗中不为少见,如‘觊豁’、‘征憩’、‘偃蹙’、‘撑突’、‘飒爽’、‘奔茫’、‘酷见’、‘沉年’等,有些后来成为习惯用语。” [9] 不过我们这些普通人千万不敢也去自造词语,人世的规则就是,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可点灯。不用什么明文规定,这就是人世的不成文法。诗圣的怎样乱造不通的词语,我们绝对不能批评,他生造的词语到后来甚至会列入词典呢。


[1]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3页。

[2]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2073页。

[3]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3271页。

[4]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4767页。

[5]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803页。

[6]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758页。

[7] 《杜甫集校注》,谢思炜校注,第2718页。

[8]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758页。

[9] 《杜甫集校注》,谢思炜校注,前言部分第1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