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用典之弊

(2022-07-18 16:55:21)
标签:

唐诗

杜甫

典故

坦腹江亭暖

苦摇求食尾

      杜甫用典之弊

举几个例子。在《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里,末尾是这样两句:“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1] 最后一句有典故,《晋书·王献之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王献之的话的意思是,青毡是我们家的老物件(大约有纪念意义),希望给他留下。仇兆鳌对杜诗的解释是:“遥忆旧毡,盖当秋而动乡思矣。”按照一般的思路,秋天降下白露,因之想起家乡,是最正常的。但为什么旧青毡就能代表家乡?要是怀念家乡,有多少事物可写,为什么奇奇怪怪地写了个差点被贼偷走的旧青毡?细细想来,肯定是为了“青毡”与“白露”的对偶,不但都是名词,“青”和“白”还都是颜色。为了凑对偶,典故就用成了这个样子。

《江亭》一诗的开头两句为:“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2] 诗的第五句是“寂寂春将晚”,明确说是暮春时节。春天还没有完,仅只是暖而不是热,杜甫竟裸露着肚子在晒太阳,真也让人觉得怪怪的。关键是“坦腹”二字的典故流传较广,许多人都知道。“坦腹东床”是王羲之的故事,有人到王家来挑女婿,王羲之坦腹睡在东面的床上,毫不在乎,结果反而被选上了。杜甫只是随便在晒太阳,却要用上“坦腹”二字,似乎是有意让人想起王羲之的事。如果杜甫真是有意,就太无聊了,他本人根本就没有王羲之的风流,不必硬将自己与王羲之拉扯在一起。最可能的事实是,杜甫自己根本就没有坦腹,是为显示学问而写了“坦腹”二字。这首诗总共八句,最后一句是“排闷强裁诗”。意思是,他闲得太无聊,在这儿硬凑诗句。看来,这最后一句倒真是实话。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是排律,更要大量用典。其末尾两句是:“会待妖氛静,论文暂裹粮。” [3] 二句的意思是,待将安史之乱的叛军平定之后,再去和高适岑参一起讨论诗文。但这“裹粮”二字是有典的,注释中说:“《诗·大雅·公刘》:‘乃裹餱粮,于橐于囊。’《左传·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 [4] 简单地说,裹粮就是带上干粮。看起来杜甫去拜访老朋友还得带着干粮。关键的问题是,《公刘》一诗里,是说周族早期的领导人公刘,让大家带上干粮,自邰迁豳,逐步定居并发展农业。杜甫去和朋友讨论如何写诗,与公刘的事相差太远,如何能作比附?《左传》里的“裹粮坐甲”,是说军队的将士带着干粮,披着铠甲在等待与敌人作战,与杜甫讨论写诗的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杜甫何必把这样的典故拿来用在自己的诗中?用典故,就应典故本身的事与诗中所说的事性质相近似方可,用典故中的人和事帮助作者表现诗中所说的人和事。像杜甫这样的用典,读到他的“裹粮”,莫非有意让读者想起周人的筑屋垦田,春秋时期诸侯间的战争?

再看一首三百字的排律——《秋日荆南述怀》。其中有两句诉他自己的苦况道:“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5] 先说第一句“苦摇求食尾”,一般人看这句诗时很可能都会想到狗的情形,狗想要人给它喂食时常会摇着它的尾巴。但杜甫在这里是用了典故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老虎在深山中,所有野兽都害怕它,等它被关入笼子中或落入陷井中时,摆动着尾巴向人求食,它原来的威气渐渐消退了。杜甫很可能是用了这个典的,但他和司马迁的情形是有极大的不同的,是不能与司马迁相比拟的。司马迁是因为替李陵辩护而入狱并差点被汉武帝处死的;而杜甫则根本不是这样的情形,杜甫是养着仆人带着不劳动的一家人而求人送钱给他的。杜甫虽然有一部分诗写得很不错,但他的人格,是没有办法和司马迁来相比的。杜甫这么一句“苦摇求食尾”,至少在现代社会里,容易让人想到乞食的狗,即便在古代社会里,人们可能也会想到乞食的狗;而这样的理解,可能与杜甫自己和司马迁相比拟的企图相比,更近于事实。“常曝报恩腮”,又有典故,问题比较复杂,杜甫的意思是常欲报人之恩。在《杜甫全集校注》的注释中,就征引了两段古书中的文字:“《南史·何敬容传》:‘曝鳃之鱼,不念杯酌之水。’《三秦记》:‘昆明池,昔有人钓鱼,绝纶而去。遂托梦于汉武帝求去钩。帝明日戏于池,见大鱼衔索,取而放之。间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非鱼之报也。”’” [6] 前一个典故,根本没有报恩的意思;后一个典故,有报恩的意思,却与曝鳃无关。作注者显然是想把这两个典故硬凑在一起,合成“曝报恩腮”之义。其实,古代有鱼跃龙门的传说,据说,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恒如丹池 晋刘欣期 《交州记》故“曝腮”(也作“曝鳃”)向来是挫折、困顿的意思,并非报恩之义。真不知这“曝报恩腮”的话,杜甫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两句中以第一句为主,说他杜甫可怜得经常求人救济;第二句很可能是为了对偶而配上去的,为了配对偶,内容就考虑得不细致了。回头再说第一句“苦摇求食尾”,我怀疑搞注释的学者们是自己怀着一片善意,替杜甫寻找“求食尾”的出处,找到司马迁那儿去了,也许杜甫的“求食尾”本意说的就是狗。在《奉赠李八丈判官》中,杜甫就有“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的句子, [7] 可见,杜甫是并不在意把自己比之为狗的。


[1]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25页。

[2]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2186页。

[3]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1631页。

[4]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1638页。

[5]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542页。

[6]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546页。

[7]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587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杜甫用典太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