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用典太多
(2022-07-08 10:53:38)
标签:
唐诗杜甫典故三危放逐臣无一字无来处 |
现在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谢思炜编在近体诗中,应该算是排律了;因为是排律,对偶自然多,典故也多。这首诗中也有好句子,如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有的句子就复杂了,比如:“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1] 写这首诗时,李白因追随永王李磷一事,已被判流放夜郎。肃宗李亨最后杀了李磷,显然是历史上所常见的皇族内为权力的争斗。郭沫若认为,李白追随李磷,也是为了平叛,杜甫把李白跟从李磷说成是“求稻粱”,求一碗饭吃,是不合适的。杜诗的意思显然是,李白求一碗饭吃还未安稳,如今却招来别的人那么多的诽谤攻击。注意,这两句诗的对仗是相当高水平的,很可能是“稻粱”与“薏苡”的对仗影响了诗人思想的表达。这个“薏苡”,还有典故在其中,如不懂典故,别人谁也不知薏苡和诽谤有什么关系。薏苡是一种植物,属草本科,其果仁叫薏米,可以杂在米中做粥或者磨面。也可以入药。《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马援带回一些薏苡的种子,别人诽谤说他带回了什么珠宝。杜甫为了说别的人诽谤李白,就把薏苡的典故用上,这样,“薏苡”对“稻粱”,便就妙不可言。诗句是显得有水平有学问了,但可惜表达意思却不准确了。一些人对李白的诽谤以至恶意中伤,与人们对马援的怀疑甚至是误解,事情的性质本来还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杜甫全集校注》中,对“稻粱”一句的解释还引用了复杂的典故,这里不敢再涉及了。杜诗典故之多,的确是够吓人的,也是令人讨厌的。后面的两句“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问题就更大了。这两句是指李白流放夜郎之事。郭沫若说道:“‘五岭’指岭南地带,在唐是流放区域。‘三危’在敦煌东南二十里。《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三危和五岭都是暗喻夜郎。‘三危’句可能会使李白深受刺激,因为这样用典,是把李白比成‘四凶’之一的‘三苗’了。杜甫是在苦心炼句,以‘三’对‘五’,但诗是‘寄’给李白看的,看到这里,尽管李白如何‘放达’,恐怕也不能无动于衷吧。” [2] 两句诗对得的确甚妙,但用典如此,实有大错。郭沫若对这首诗逐句作了分析,指出多处用典的错误,这里不再转述了。
公平地说,平仄声韵、对偶、典故,用得恰当的话,对写诗是有帮助的,但过度地关注这些,也可能适得其反,造成诗的许多弊病。《杜甫全集校注》的前言中说:“杜甫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人对读书与创作两者因果关系之深切体会。‘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亦非仅以誉人。杜甫于经史百家前贤诗文,乃至佛典道藏,地舆小说,无不烂熟于胸中,故其遣词造语,驱事用典,如源头活水汩汩而来。观其晚年长排钜制,尤见其才学兼胜。黄庭坚所谓‘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未免绝对,却足以说明杜甫学问之渊博。” [3] 这一段话全是夸杜甫的学问,但我要说,须记得“过犹不及”。这段话甚至夸杜甫晚年的长排,更明显是夸错了。上面谈到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才二百字,因对偶与典故,就出了那么多毛病(郭沫若讲的许多我没有提到),更长篇幅的可想而知。杜甫的不少诗中,由于典故太多,让人看得没头没脑,不知他说的究竟是谁,是什么意思。古代学者曾噩就说过:“观杜诗者,诚不可无注。” [4] 可见其用典所造成的艰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