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排律(上)
(2022-05-30 16:59:05)
标签:
唐诗杜甫排律诗是吾家事 |
以下简单说说杜甫的排律。排律就是把律诗的篇幅再加长,而且除过首尾两联外,中间的句子全部要求对偶。排律一般多是五言的,因为七言的难度更大了。据说唐初的排律一般是六韵,即十二句,只比律诗多四句。唐代科举考试的排律,就是五言六韵。那时人们平时写排律,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才华,再一方面是赠给重要的人物时,显得自己的恭谨与对对方的敬重。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就曾写过四十韵即四百字的长篇排律,以显示自己的才华。
“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杜甫立志要把其祖父的功业进一步发扬光大,于是他写了一首一百韵即一千字的排律,即《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六岁时在夔州写的,是寄给郑审和李之芳两位官员的。诗写得这么长,无非是把许多方面的内容都纳入一篇诗中,许多地方尽量铺排,展开描写。单从内容说,这首诗就包括五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写夔州的风景和民俗,伤叹自己衰病不能返乡归京。第二部分,写在酒宴上听歌,由此而再回忆开元天宝之盛世,及安史之乱等。第三部分,称颂郑、李两位的风姿,叹息自己寥落无成。第四部分,叙述自己客夔之清苦,表示自己愿安于现状,希望郑、李能有建树。第五部分,写自己已将离开夔州,曾遍访诸寺,以求佛法。总的来说,为了凑足篇幅,自然内容庞杂。像开元之盛、安史之乱这些内容,杜甫就曾在许多诗中写过。
我没有精力研究这首诗。从《杜甫全集校注》一书所提到的古代的评论,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这首诗的态度。这部书对百分之九十的杜诗,都只有赞扬的评论而没有批评的评论,即便那少量有批评的评论,其批评的评论与赞扬的评论相比比例也很少。但对这首一百韵的排律,批评者则比较显眼。以下摘录一部分。
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近体上·五言》中说:
“杜排律五十百韵者,极意铺陈,颇伤芜碎。盖大篇冗长,不得不尔。” [1]
鲁一同说:
“百韵大篇,故难处处精神,不无铺排敷衍处,然此体为少陵首创,又此诗承递有法,首尾不匮。选之以备一格。”“此篇终不及《北征》者,一则束于律体,二则彼时所感者大,此不过怆怀身世,系怀友朋,旷为大篇,终不到十分惊湛耳。近人或专誉此篇,吾不敢随人说好也。” [2]
基本意思是说,排律因其长,难免凑篇幅,只得写得细,写得杂,成为缺点。与《北征》相比,没有那样的实事实情,自然无法感人。
王世贞有一段是说杜甫的七排的,五排的问题也与之相仿佛:
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3]
这实在是文人的经验之谈。每句之中要顾平仄,要顾对偶,已经把人的精力耗得差不多了,再要续得那么长,实在是很难的事情。感情气势旺盛饱满一些,难以持续,整篇不统一;感情气势平和一些,句子则没劲了。
郑继之关于长篇排律说:“诗亦不以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 [4] 诗并不意味特别长就非常好,只是显示它非常难作罢了。这两句话极能抓住要害。因为难,就能显出作者的本事,杜甫写百韵排律,就是为显示自己的能耐的。
古人对格律诗,要求很多,不只是平仄对偶。就杜甫这首诗,按严格要求,就能挑出许多毛病。洪迈说:“作诗至百韵,词意既多,故有失与点捡者。如杜老《夔府咏怀》,前云‘满座涕潺湲’,后又云‘伏腊涕涟涟’。” [5] 显然,洪迈认为句子雷同了。在律诗中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长篇排律,则连杜甫也注意不到了。又,格律诗不能在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作韵脚,可是张溍指出,杜甫这首诗中,“‘不敢坠周旋’与‘泽国绕回旋’为重韵。” [6] 李因笃也说:“人名太多,亦一病。” [7] 自然,过多的典故,在现在的人看来,也绝对是一种缺点。而人名太多,正是由典故太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