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律诗(五)
(2022-05-23 18:39:51)
标签:
唐诗杜甫七律每依北斗望京华 |
对于《秋兴八首》,千余年来,几乎是一片声的颂扬,但实际上,一直也有批评的声音。朱东润也曾说过:“有人对于这八首诗指出某些字句的拙劣,这是确实的”。 [1] 但朱东润以王充的“茂林多枯枝”为杜甫辩护,说《秋兴八首》总体的价值还是非常高的。批评的声音现在是很难看到的,我只看到在《杜甫全集校注》这八首诗的“备考”部分,列入了两条。我们从只将这两条言论列入“备考”之中,就可知编注者是何等的谨慎,只怕触犯了众怒似的。
其中一条是清代的大文学家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七》中说的:“余雅不喜杜少陵《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如曰‘一系’,曰‘两开’,曰‘还泛泛’,曰‘故飞飞’,习气重大,毫无意义。” [2] 总的意思,他很不喜欢杜甫的《秋兴八首》,他认为杜甫有好诗,但这八首不是,这八首是有毛病的。我以为,这八首也不是杜甫“一时兴到语”,而是杜甫惨淡经营,精心所为之作。也许是太重形式,太在意华美,才出了问题。
另一段批评是卢世在其《杜诗胥钞余论·论七言律诗》中所说的:“《秋兴》诗‘千家山郭’一首,结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夫同学少年既是五陵裘马,自己轻肥,又提他何干?且匡衡抗疏,刘向传经,竟没交涉。‘蓬莱宫阙’一首,‘瑶池王母’、‘紫气函关’伤于烂熟,而‘云移’、‘日绕’一联,大类早朝,似非秋兴。末既急挽云‘一卧沧江惊岁晚’,终非灵掉。留此二首,恐为《秋兴》减价。诗有损之而乃以益,删之而愈以全者,此类是也。” [3] 卢氏直言,将这两首糟糕的诗删去倒还好些。
卢世所提到的“千家山郭”一首,是《秋兴八首》的第三首,全诗为: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此诗前四句写眼前,后四句慨叹自己的境遇,关键在后四句。匡衡和刘向都是汉代有名的人物。匡衡多次上书直言,官至宰相的高位;刘向是古代著名的学者,注释讲解《春秋谷梁传》等多部经典,还留下别的几种重要的著述传世,曾“诏领校中五经秘书”。这两句诗,一般人读下来,自然会认为匡衡功名薄,刘向心事违,未能顺心如意。但专家的解释不是这样,萧涤非说:“二句上四字一读,下三字则是杜甫的自慨。” [4] 也就是说,后三字的主语已换为杜甫自己,但这主语却又省略掉了。看来,对杜甫而言,任何词语都可以省略,只要在杜甫的心中存在就行了。而读者则必须在阅读时把埋藏在杜甫心里的那些字加上去;如果你认为是匡衡功名薄,刘向心事违,便是你头脑太愚钝。按照专家的解释,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杜甫想混到宰相的高位,但福薄命浅,未能如愿;杜甫本想传续经典,成为著名大学者,又有官方封赏的社会地位,但不知谁害了杜甫,也泡汤了。但杜甫就是没有想想,他自己的政治才能,能不能与匡衡相比。至于像刘向一样传经,则杜甫根本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根本就不是这一行的人;杜甫与刘向,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细心一想,只是刘向与匡衡在诗句里做对偶恰合适罢了。总之,杜甫伤叹的,是他没有做高官,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最后两句,想到现在长安城里,那些昔日自己的同学之辈,还有许多新进的五陵子弟,都是官运亨通,轻裘骏马,洋洋自得,杜甫难免心中颇有不平。
卢世所说的“蓬莱宫阙”,是《秋兴八首》的第五首,全诗曰:
卢世说三四句是让人烂熟的俗套,说得很对。说五六句成了早朝大明宫的内容,非关秋天,也是很实在的话。本来“秋兴”的题目应围绕秋天来写,稍微带一下诗人自己的感情也可以,但杜甫的“秋兴”因为越写越长,后面的五首,全成了对长安的回忆。所以这样写成的《秋兴八首》,眼前的秋天只是一点由头,重点的内容,成了对盛世长安的回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这一首,前六句全是写长安,准确说是写朝廷,写宫室。“瑶池降王母”,难免会让人想到杨玉环;把杨玉环当作王母一样尊贵的的神仙,在杜甫是很自然的事情。“东来紫气”之类,尽都是为朝廷添彩,加上些祥瑞之气。“日绕龙鳞识圣颜”,连杜甫自己任左拾遗时清晨上朝的经历都加上了。杜甫可能也觉得与“秋兴”的题目太远了,敢紧来了一句“一卧沧江惊岁晚”,似乎回到了秋天,回到了现实,但末尾一句又随着他本来的思路,说到他上朝的事了:他杜甫也曾多少次在宫门前等着按顺序上朝拜见皇帝,那是何等荣幸的日子啊,杜甫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二首,其第二句为“每依北斗望京华”,许多人认为杜甫心向京华,就是关心朝廷,关心国家,就是其思想境界甚高的表现。不过我看到这句诗,就想起文化大革命中的一首著名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 [5] 杜甫想望京华,实际上也是在想望皇帝,回想过去的日子里在皇帝身边的荣耀,期望皇帝有朝一日又能起用他;即便不能再起用他,他也要感念皇帝,颂扬皇帝。这首诗的第四句“奉使虚随八月槎”,就是叹惜严武早逝,他错过了机会,未能随严武一起入京为官。附带说一句,这句诗写得很糟糕,牵强地套用两个典故,又为了在字面上与上一句相对偶,写得使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句“画省香炉违伏枕”,又明确地说,可惜因为自己有病,不能再去朝廷上班。解诗者说实际上是抱怨现在的朝廷不重视他,我也觉得很可能是符合杜甫真实的思想的。再看看第八首“香稻碧梧”下来的几句。诗句先说他当年在长安游乐生活是何等的惬意愉悦,品第是何等的高贵不凡,“佳人”(美女)相随,“仙侣”(高级别的朋友)一起乘舟,游玩到天晚还不归返。最后的“彩笔昔曾干气象”,是说他当年在皇宫中受试作文,他的“彩笔”(文章)感动了唐玄宗,干天子之气象。那是他多么自豪的日子啊。末尾一句,多么可惜,现在自己老了,没有人理了,太令人伤心了。《秋兴八首》总体的思想,不过就是这些,这又算什么高境界?但特别迷信杜甫的人,却就是认为杜甫的思想境界高得不得了。我觉得,杜甫当初要是只写一两首就停笔,也许效果还好一些。杜甫老先生为了展示才华,硬是写成了八首,结果显示的思想境界也不怎么高,许多地方在艺术上也出了不少问题。总之,像有的古人说过的,千万不要拿《秋兴八首》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即便从纯艺术的角度,这八首诗也不是杜甫诗歌中最好的,从艺术上说这八首诗也是有缺点的。不过,千多年来许多人总是被这八首诗“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所征服,“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 [6] 可见纯外在形式美的魅惑力是何等之大,而普通人心的定力又是何等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