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律诗(三
(2022-05-09 18:07:18)
标签:
唐诗杜甫律诗秋兴八首叶嘉莹 |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的正文太长,我没有看。《杜甫全集校注》里这八首诗的注释,我大致看了一下。这里只能粗略说说这八首诗,先来看看第一首。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中,《秋兴八首》只选了一首,就是这第一首,看来这第一首确实是好一些。诗曰:
《秋兴八首》是杜甫五十五岁时在夔州写的,总的说来是在秋天里感伤自己的衰老凄凉,同时又回忆过去在长安时的惬意舒心以至有些荣耀的生活,回顾大唐昔日的兴盛。这第一首除过五六句以外,都是写秋景的,自然也兼含着他的心情,的确写得很好。特别是前四句,写出了秋日萧飒衰残的景象与气氛。这开头的四句与末尾的两句,读来都还顺畅,意思容易理解。五六句写他自己的心情,句子就艰涩了,先说第五句。丛菊两开,可以是两地开,也可以是两时开。“他日”,可以是已经过去的日子,也可以是未来的日子。“他日泪”,从字面上看,显然不是今日的泪。傅庚生的《杜诗散绎》对这句诗的白话文发挥是:“去年秋日,在云安看见丛丛菊花开,今年在夔州,又看见一丛丛菊花开了;两次花开,同时也催开了我和向日一般的迷蒙的双眼,扑簌簌地滚下思乡的痛泪。” [1] 加上这么多话,这一句诗的意思才大致可懂。按照傅的发挥,“他日泪”既指去年的泪,又指今年的泪,而且主要的、直接的是指今年的泪。看来,只有经过著名学者的艰苦努力,普通人才能弄懂杜甫这句诗。而学者们的研究,并不是直接从诗句的文字上得出他的研究成果,而且一些地方实际上是出于所谓情理上的推断。不然,“他日泪”如何又能变成今日的泪?至于“他日泪”如何又能包含今日泪的意思,普通读者似乎没有权利发问;因为高级专家解释杜甫的诗,是可以脱离开文字的含义而发挥的,这是杜甫也是高级学者的特殊权利。此外,还须注意,傅说的已是“开泪”而不仅是“开花”,对“开”字这样的解释,从古代的学者已开始了。古代的黄生就解释说:“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 [2] 本来,“丛菊两开”理解为菊花开是很顺当的,但学者们硬要说是指人流泪,是泪开。实际上无论说是泪开还是开泪,都觉得相当别扭,但古今的学者们为了出学术成果,就得出一些新解释。如果理解为菊花两度开放,诗人两度见花落泪,也完全可以。可学者们硬要一个“开”字,既管开花,又管开泪;似乎越是复杂,就越能显示出杜甫的水平,也越能显示出研究者的水平。叶嘉莹鼓吹反传统,批评早时的诗平顺直叙,赞赏后来的诗的精练浓缩;可以看看,杜甫这句诗就是精练浓缩的结果。叶嘉莹竟举《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为例说平顺直叙的水平低,难道我们真能说《古诗十九首》水平就低吗?
再说下一句“孤舟一系故园心”。对这一句,傅庚生解释说:“乘着孤舟到处飘荡,每逢停迫在一处,把船缆向岸边一系的时候,怀念故园的心也同时系紧了。”本来这句诗的意思,可以简单直捷的理解为:在孤舟上就系着、拴着我怀念故乡(实为长安)的心。这句诗的问题在那个“一”字。我的简单理解,实际上把“一”撇掉了。傅庚生“把船缆向岸边一系”这句话里的“一”,数词的性质似乎已经非常弱了。而在杜甫的诗中,“一系”与上句的“两开”相对偶,“一”显然应是明确的数词。看得出,杜甫为了与前句的“两”相对,在这一句用了“一”,但这个“一”字用得并不合适,不好解释。若按数字的“一”来看待,却又与同一句中“孤舟”的“孤”在实质上意思重复。为了对偶而造成字义的不准确,是律诗中常有的事,不足为奇。上一句的“他日泪”之所以让人费解,也是诗人为了与下句的“故园心”相对偶而写成这个样子的。试想,如果不追求对偶,诗完全可能写得顺畅一些,少一些难解的晦涩。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得很顺畅,难道就降低了它的艺术水平?
回到第一句,“玉露”特别为一些学者所赞赏,他们说:加了“玉”字,露就像玉一样晶莹透明,特别美,再加上“枫树”,人们就能想到枫树秋天里美丽的红叶。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杜甫擅长于“以丽辞写衰景”。我认为,这不过是杜甫喜欢显示他辞采的华丽而已。如果以丽辞写衰景效果最好,那么以什么词语来写美景呢?汉魏的许多五言诗,语言比较朴素,就都不是好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