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4月25日

(2022-04-25 14:12:45)
标签:

唐诗

杜甫

律诗

春望

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律诗(一)

现在来说说杜甫的律诗。唐代以至流行后世的每首八句的律诗,是在武则天统治的时期,主要由宋之问、沈佺期的推动而定型。在宋、沈的手中,律诗全是宫廷唱和、歌功颂德的内容;萧涤非也指出:“在他(杜甫)之前,七言律诗,照例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应酬的”。 [1] 萧说,杜甫开始用七律写反映现实的作品,这也是事实;不过到杜甫的时代,用七律写些有价值的内容,已有许多人这样做了,而不止杜甫一人。至于传统的歌功颂德的内容,杜甫同样也写,典型的就是他的《和贾舍人早朝》(五夜漏声催晓箭)。这首诗他心思费尽,满纸豪华,内容却无聊,连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也不选它。就纯从诗句的格局气象说,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也比不过王维同题的诗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就总体而言,杜甫的律诗,特别是其七律,成就还是相当高的,远超过他的绝句。和唐代其他诗人比较,他的律诗无疑也是最高水准的一类。先来说他的五言律诗。一说杜甫的五律,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很可能就是他的《春望》,其诗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确很好,单是开头两句,就很壮实、沉重,诗意饱满。三四句,人们都夸特别好,我却有些迟疑。一般的解释是,因为感伤时局,面对艳丽的鲜花,作者也在流泪;由于亲人离别不能相聚,诗人听到鸟叫声,也感到惊心。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唐诗鉴赏辞典》中即说:“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2] 说实话,我读这首诗,好多年间也为这两句诗而困惑。按一般句子的结构,只能理解为花在流泪,鸟在伤心。但这种解释总觉得太为夸张,不大合乎情理,也诗味不足。解释为诗人在流泪、惊心,合乎情理,诗意也好些,但按照句子的那几个字,那样的结构关系,这样的理解是如何从诗的字句中演绎出来?诗句明明写的是“花溅泪”,是如何解释成人在流泪的?这种解释,需要人们在原诗句的不同位置,加入多少个字,以至改变了句子的结构,需要人们多少丰富的想象。这样的解释,还能够合于文字以及诗句本身的自然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解释吗?我认为,这里遇到的,是古诗中惯常出现的情形,就是过度的、超乎寻常的精练、凝炼,精练到谁也不知道诗句在说什么。如果要加上许多文字,甚至改变句子的结构才能读得通,那么也就蕴含着一种危险,加上别的文字,以别的方式改变句子的机构,会解释出完全不同的多种内容来。当然,我们的专家都会按照大致合乎情理的方式去解释,而且尽量把诗句解释得更美,更精彩,内容更好。但无论如何,这种超级精练的写诗方式,显然是古体诗的弊病,而绝对不是它的精华。写得让人看不懂,绝对不是什么真本领,好本领。此外,就这首诗,做这种似乎最优的解释,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按句子结构很顺当地理解为花在流泪,鸟在惊心?

杜甫的律诗写得非常好是事实,单是在五律中,就有不少很精彩的篇章。试看《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

又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4]

诗句明白如话,决不影响它的韵味,决不影响它是一流的好诗。

    杜甫五律中的名句很多,如写李白的“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写自己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描写景色的名句也许更多一些。

杜甫还有一首《送远》,全诗如下: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5]

这首诗写战乱年代送朋友去远方,中间两联写得很好。“草木岁月晚”两句是想象朋友路途中的情景。有趣的是,萧涤非在注释中指出:“上句五字全是仄声,下句有四字全平,可见杜甫在必要时即不惜打破声律。”一句五个字全是仄声,以前我也注意到《赴奉先县咏怀》中的“路有冻死骨”五字全仄,那是古体诗,可以不论平仄。现在的《送远》标明是律诗,竟也可以一句全仄。估计现在也没有人敢于因为这一句全是仄声,就说这首诗差得不像是诗,原因就在于这是杜甫所写的诗。就这一句来说,可以说杜甫已将律诗的格律破坏得荡然无存,但其所以这首诗仍然是较好的诗,只因为格律的价值本来就是非常有限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过分严格的格律,实属一种近乎无聊的东西。杜甫的《岁晏行》中出现了七个被格律诗视为大忌的“三平调”,难道《岁晏行》因此就不是好诗了?读起来就不顺畅了?


[1]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代前言第13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453页。

[3]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16页。

[4]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126页。

[5]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13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