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的绝句(下)

(2022-04-18 15:30:47)
标签:

唐诗

杜甫

绝句

迟日江山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的绝句(下)

杜甫在四川时有《绝句二首》,其一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们一向都认为这是写春景的好诗。古人罗大经说:“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对此而涵咏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我心之真乐乎?” [1] 先说这个“或谓”,就是有人说,杜甫这首诗和小孩子学对句子有什么区别呢?古代(唐代就是典型)小孩子学写诗,先从对字、对词开始。现在一些人还知道,古时给孩子们有专门属对的教材,就是那些“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之类。小孩子要拼命地牢记许许多多这样的对子,村馆的先生训练学生,就是出一两个字,或一句诗,让学生答出对偶的字,或相对的一句诗来。这种训练是有那么一些用处的,但只会对偶,或专顾对偶,也写不出什么好诗来。有人觉得杜甫这首诗就像小孩子的对句作业,是有道理的。杜甫有特别喜欢对偶的习惯,好像是想要显示才华。这首诗两联皆对,也就是四句皆对,且对得非常工整,堪称绝妙,且字句也很华丽。但要就诗意说的话,诗写得很平,全是平凡的句子,没有一句新颖感人的。罗大经不同意这种批评,经过一番引导,硬是想让大家都认为此诗甚好。其实我们看看,对杜甫一些真正非常好的诗,古人是多么崇高的评论,此处罗大经也不过勉强回应了一下人们的责难而已,并没有道出这两句诗的什么高明之处。如果一个人写的诗,读者都看不出它的好来,只有经过专家们的认真分析讲解,才能勉强懂得一点它的好,那么这样的诗,一定就是很可怜的了。具体说杜甫这首诗,在唐诗的海洋里,也许还可以算个中等水平,但决不是什么优秀的篇章。

《绝句二首》其一为: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第二首比第一首好。头两句就写得很妙,给人展现的景色非常生动、鲜活,也非常美。第二句末尾的“然”,即我们现在的“燃”;花红得像要燃烧的火焰。萧涤非的注中提示,自南朝末期入唐的庾信的《奉和赵王隐士》一诗中,就有“山花焰火然(燃)”的句子。 [2] 古人对杜甫最高的推崇,在思想方面就是“每饭不忘君”,在艺术方面就是“无一字无来处”。唐人学写诗,有一种功夫就是大量读古人的诗,争取都背熟,然后仿照、化用古人的句子,写自己的诗。所谓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就是吹嘘杜甫的诗每一句都化用了古人的名句。杜甫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就是以此来证明杜甫知识学问之广博高深。萧涤非依古人的习惯,注出庾信的句子,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的。至于杜甫的句子与庾信的句子来作比较,我觉得庾信似乎要更胜一筹。“山花焰火燃”,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烈气氛,焰火虽非今日所燃放的焰火,但仍能使人想到跃动的火苗,给人以动感,给人以激情,使山间繁密的红花与一片燃烧的火焰交相在人眼前闪现。杜诗的“山青花欲然(燃)”,气氛则相对而言凉了一些。杜甫为了山青与花红两种颜色的衬托,句子搞得甚复杂,反不如庾信“山花焰火燃”的单纯,让鲜亮的色彩瞬间直扑人的眼前。

杜甫53岁时在成都草堂作有《绝句四首》,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选了其中的一首;诗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一首,也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杜甫最好的绝句,所有的小学生都会背诵。人们所赞赏的,是此诗平仄的和谐,全诗对仗的绝对工整。单就对偶说,不仅每两句对仗,例如前两句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而且每一句之中,两个表示颜色的字相对,“黄” 对“翠”,“白”对“青”;两句之中,竟集合了四个表示颜色的字。后两句里,“门”对“窗”,“东”对“西”,“万”对“千”。只就这些,人们就得惊叹杜甫为盖世的天才。不过,我认为,杜甫这首诗太注重了对仗,过分重视了形式的美,是影响了诗的内容的。这首诗,除过一二句大体可以联系起来以外,整首诗显得支离破碎,互不相干。其实,有的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萧涤非说:“全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似各不相干,其实是一个整体,因为具有同一的喜悦情调。” [3] 当然专家得为杜甫辩护,不过萧涤非的辩护还是缺乏力量。诗的后两句,显然是诗人坐在房子里面之所见,从窗口看到远山的雪,从门口看到停泊的船。那么写前两句时诗人在何处?若在室外,就是写完前两句后又回到室内写后两句;若一直在室内,怎样观察“一行白鹭上青天”,能看到多大的天?不管实际写诗时作者在何处,诗句显得诗人时而在室外,时而在室内。即便是作者驰骋自己的想象,也不该景物这样的不统一,既无画面的统一,也无意境、意味的统一。除了对偶精巧以外,此诗再没有别的长处。即就是前两句的语言、画面,也没有什么新奇、别致之处。我们这里可以看一首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以这首诗与杜甫的诗比较,自然可以看出高下来。杜甫的绝句难于归入第一流的行列,是显然的。

本文在前面《成都草堂》一部分,提到过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黄四娘家花满蹊”一首,这首诗也被现在的人们视为珍品。黄四娘家显然是妓家,“蜂蝶”、“娇莺”明显是适合这种人家的语言。《绝句漫兴九首》中“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句子,也明显不够庄重,不合五十多岁的老头的身份。这九首中的另一首还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句子,我也想不来这“颠狂”、“轻薄”之类的词语,用在什么人最为合适。

杜甫有《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前面我谈杜诗的内容时谈到过,其内容的价值的确很高。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将其标注为古绝,而非律绝,也就是说不算是格律诗。看来杜甫遇到社会思想内容极重要的题材,根本就顾不上什么格律,只冲着内容就径直写了下去。整个杜诗之中古体诗价值更高,大约就是这样的原因。


[1]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3177页。

[2]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218页。

[3]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21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