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上)
(2022-04-12 11:37:57)
标签:
唐诗杜甫绝句江南逢李龟年赠花卿 |
杜甫自称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主要是在格律诗方面。千百年来人们所最为赞赏的,也主要是他的格律诗。这一部分就来谈谈他的格律诗,主要谈其艺术方面,但有时还是不得不涉及其内容。
先说杜甫的绝句。绝句不是杜甫最得意的诗体,至少后人的评价是如此;比如说,他的绝句就不如李白等人。我们以下就从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中挑一些绝句来探讨一下。这本书选杜诗281首,想来都算是杜诗的精品吧。
我们先来看《江南逢李龟年》,诗曰:
这首诗是杜甫于去世的那一年在湖南长沙所写的。那一年的暮春,他在长沙遇见了李龟年,写下了这首诗。李龟年是唐玄宗时一个有名的乐工,在唐玄宗的宫廷乐队供职,唱得特别好,也会乐器,还能自己创作乐曲。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诗中的歧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中书令崔湜之弟崔涤,亦封官。二人在洛阳皆有府第,杜甫青年时在这两处常欣赏李龟年的演唱。这首诗就是回顾早年时李龟年春风得意光彩辉煌的岁月,感叹其今日的凄凉。这首诗自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吴瞻泰在其《杜诗提要》中曾评此诗道:“此盛唐绝调也,字字风韵,不觉有凄凉之色,而国家之盛衰,人世之聚散,时地之迁流,悉寓于字里行间,一唱三叹,使人味之于意言之表,虽青莲、摩诘亦应俯首。” [1] 人们赞赏这首诗的,首先是音韵的和谐,后两句词句的文采,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杜甫借李龟年的今昔对比,也隐隐间伤叹自己的老衰悲凉,以及大唐帝国的衰落。而这些,正合于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正如吴瞻泰所言,表面上“字字风韵”,只觉得美,那几丝伤感,只在隐隐之中,不愿挑明。而我则不欣赏这种风格。我觉得如此遮遮掩掩,扭扭捏捏,无非是不愿公开承认大唐帝国的衰落而已,无法是为大唐帝国的衰败做些掩饰而已。至于吴瞻泰说杜甫这首诗要让李白、王维都向其俯首称臣,实在只证明吴瞻泰的胆子大。实际上,现在的人基本上一致都认为杜甫的七绝逊于李白,我真不知杜甫这首诗怎样来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天门中断楚江开”相比?如就思想内容说,李龟年究竟算个什么人呢?唐人郑处诲在其《明皇杂录》中写道:“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宅在东都通远里,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则杜甫尝赠诗所谓:‘岐王宅里寻常见……’” [2] 我省略掉的就是这首全诗。李龟年不过就是一个乐工,特别是唱得好。结果,甚得皇帝及王侯们的喜爱,他的钱也多得不得了。在东都洛阳,修建豪华的宅第,“逾于公侯”,比封公封侯的人的房子还好。可以想见,李龟年当时骄奢到何等的程度。在《唐诗鉴赏辞典》的鉴赏文章中,尊敬地称之为“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明星”。倒也是,在唐代及别的一些时代里,能唱歌唱戏驯狗斗鸡供皇帝及王公大人们欢笑的人,都可以富贵无比。这样的一个人老年时境况变差了,杜甫便为之感伤不已,这正如在《哀江头》、《哀王孙》中杜甫为杨玉环、为一个无名的王孙而怜惜感伤一样。杜甫有时也有同情普通民众的诗歌,但既同情老百姓,又同情豪富而奢侈淫逸的统治阶层人物,我真不知杜甫的爱心是如何分配的?想了想,我只能说,杜甫同李龟年杨玉环等人一样,都是所谓的大唐盛世的受惠者,所以,杜甫就必然怀念他们荣耀而惬意的往昔,怀念他们的大唐。
再来说一首杜甫的《赠花卿》,诗为: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一百首》总共只选了杜甫的十来首诗,就包括有这一首;而且这是入选的唯一的一首绝句,可见人们对这首诗是何等重视,评价是如何之高。这首诗音韵和谐,读来也流畅,如果作为一首赞美音乐歌舞的诗,真还写得不错。不过,《唐诗一百首》选此诗,还另有原因。这里的花卿指花敬定,当时驻成都的一个将军。此书的“说明”中写道:“花敬定追求享乐,每天请客,吹弹歌舞,杜甫写这首诗,表面是赞美歌声和音乐的精妙,骨子里却带着一些讽刺的意味。” [3] 这样一说,此诗的价值就高了许多。实际上情形未必如此,萧涤非的注释中说:“这句有两种不同说法,杨慎以为是讽刺,他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黄生则以为只是赞美歌曲之妙,他说:‘花卿以为妓女,固非;以为花敬定,而刺其僭用天子礼乐,亦煞附会。史但言其大掠东蜀,未尝及僭拟朝廷,用修(杨慎)止据天上二字,遂漫为此说……’”。 [4] 只因为“天上”有时可以指朝廷,人们就说这是杜甫讽刺花敬定僭用朝廷皇帝所用的礼乐。实际上“天上有”也可以指神仙的音乐,即便指朝廷用的音乐,几种书上都说,当时宫廷的乐工流落各地者甚众,他们演奏一些宫廷的音乐也是寻常事情。从古代起就有许多人,喜欢探讨诗文的微言大义,在字缝里边找其特殊的意义,为大人物的作品附加一些积极正面的思想意义。有的书上,就明确认为杜甫这首诗是歌颂的,没有讽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