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的古体诗(四)

(2022-04-04 15:46:29)
标签:

唐诗

杜甫

古体诗

丽人行

苏轼

       杜甫的古体诗(四)

这里稍微提一下《洗兵马》。据介绍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二月,稍在写“三吏三别”之前。杜甫在诗题下自注曰:“收京后作。”实际上长安和洛阳在一年多前已经收复,而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进行了还不到一半的时间。当时,郭子仪等将领的六十万兵马正围困安庆绪于邺城,形势较好。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官军大败。《杜甫全集校注》说此诗“大旨在喜胜利,颂中兴,望太平也。” [1] 据介绍说王安石编选杜诗,以此诗压卷,也就是认为这首诗非常好,非常重要。人们首先重视的是这首诗的艺术方面,萧涤非说:“全诗共四段,每段一韵,每韵十二句,且平韵和仄韵轮用,诗句也非常整丽,和一般七古不同,是杜甫一篇精心的作品。” [2] 萧说得完全正确,全诗总体的格式非常严整,堪称七古的典范,许多句子也很漂亮。但我对此诗评价不高。首先,我不喜欢过分严整的格式。其次,此诗的内容方面,颂中兴颂得有些过度。安史之乱还远未平息,即就是平息后,唐代也可以说是一蹶不振,有什么中兴可言?诗中杜甫有许多句子,甚至用许多想象中的情景来描绘朝廷的盛况,描绘还未出现的太平盛世,实在是歌颂得太过余了。

除过《洗兵马》一诗外,上面提到的别的诗,有的内容上也有些问题,在以前较早的地方已谈到过,这里再未说。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就艺术方面来谈的。

杜甫有一篇《丽人行》,从艺术上说,也是很好的七言古诗,但我总觉得内容上是有问题的。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春天,正是杜甫在长安谋求作官尚未得官的时期。诗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音e)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jie)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萧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3]

这首诗人们都说是讽刺杨国忠和杨氏姐妹的。这里提到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许主要指虢国夫人。古代的黄鹤介绍说:“天宝十二载,杨国忠与虢国夫人邻居第,往来无期,或并辔入朝,不施障幕,道路为之掩目。冬,夫人从车驾幸华清宫,会于国忠第,于是作《丽人行》。” [4] 其他书上也说过,杨玉环的几个姐姐也经常出入唐玄宗的宫中。这首诗当然未敢涉及玄宗。《杜甫全集校注》对三、四句注释说:“二句极写丽人天姿之美。肌肤腠理,细嫩而腻滑。骨肉匀,体态匀称,肥瘠相宜也。仇(兆鳌)注:‘浓,如红桃浥露;远,如翠竹笼烟;淑,如瑞日祥云;真,如澄川朗月。一句中写出绝世丰神。’”

杜甫这两句绝对称得起是功力不凡。杜甫写丽人,决不只是容貌,而有更深入的东西。肌肤腠理,细嫩而腻滑等内容,也许只有杜甫写得出来,好像他亲手摸过一样。于此可见杜甫注意力所及之广。当然,杜甫自有他的高度,“态浓意远淑且真”一句,就尽显了丽人以及杜诗无以复加的高度。这一句只有“态浓”二字可能是写外貌的美丽,接下来的“意远”显然就是高贵不凡的气质了。再后面的“淑”和“真”,都是气质以至人品方面的。淑,本义既包含美好,也包含善良。真,自然会让人想到真淳。总之,杜甫只这两句,就把丽人推至美、善之巅峰,美与善之密切的渗透与结合。这丽人是指谁?难道能是指杨氏姐妹之外的女性?尽管第十一句开始明确写杨氏姐妹时用了“就中”二字,但古今的读者都知道杜甫前面所写的就是杨家姐妹。五句至十句所写的那些华贵的装饰,绝对是普通的女子所不可能有的。这首诗写完长安水边之后,就转入对虢国夫人府第中的豪华生活的描写,接下来是杨国忠的来临。倒数三四句,隐晦地显示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末尾二句,写明了杨家姐妹以及杨国忠盛极一时红极一时的权势与社会地位。古代的张溍说:“通篇皆极口铺张作赞,却句句是贬”。 [5] “通篇皆极口铺张作赞”是实,“句句是贬”我实在怀疑。如果整首诗是要讽刺、谴责那些杨姓之人,在开始写长安水边的丽人时绝不会是那样的感情,那样的笔触。此诗仅仅只是末尾四句,显示了一些不满而已。也许,杜甫对这些贵人们的一切,内心只是羡慕;或者,对他们的权势地位,也有一些嫉妒。要说是批评、谴责,我们可以看看杜甫的《兵车行》,那才真是旗帜鲜明的批判精神。把《兵车行》与《丽人行》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两首诗中杜甫不同的态度了。

宋代的苏轼,看了一幅丛背面描绘美人的画后,联想到杜甫的《丽人行》,写了一篇《续丽人行》,很有趣,录之于下:

“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心醉归来茅屋低,方信人间有西子。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 [6]

苏轼这首诗显然是对杜甫的诗有感而发。诗中写了杨玉环等人的美貌及其慵懒的生活,想象了杜甫看见杨氏姐妹时的可怜情状,隔了好远,只看了个背面,便心中惊艳的不得了。关键是最后两句,世间还有孟光那样高尚的女性,她决不会在春天里为自己空虚无聊的烦恼而伤心。孟光是汉代的高士梁鸿的妻子。梁鸿也曾是太学的学生,后来他与妻子孟光一起隐居山林。梁鸿一次路过洛阳,看到皇家宫室的豪华,写了著名的《五噫歌》,谴责统治者的奢侈。因为这件事官府追捕梁鸿,于是他夫妻二人逃至东海边的地方,梁鸿为人舂米,维持生存。他妻子始终尊敬他,每次为梁鸿端来饭菜时,都恭敬地把木盘举得和自己的眉毛一般高。苏轼显然是拿孟光与杨玉环姐妹做对比,其间人格的高下,何啻霄壤。那么,杜甫那样地赞颂、羡慕杨玉环姐妹(后来还有哀怜死去的杨玉环的《哀江头》一诗),他什么时候歌颂过梁鸿孟光么?


[1]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1253页。

[2]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106页。

[3]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2930页。

[4]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342页。

[5]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第348页。

[6] 见《杜甫集校注》,谢思炜校注,第11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