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艺人生 熠熠生辉
(2010-08-02 16:07:09)
标签:
艺人实用性西点梦工厂王森中国陶艺烘焙糖艺美食 |
Bloom of sugar techniques
———访王森艺术西点西餐学校糖艺老师成圳
文/孙健
糖 |
艺以前叫“糖活儿”,始于明朝朱元璋时期,至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尽管糖艺起源于中国,但并没有在中国兴盛起来,直到近几年中西方餐饮文化发生碰撞,糖艺才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糖艺作为一种集观赏性与可食性为一体的食品加工艺术,以其色彩丰富绚丽、质感剔透、三维效果清晰,成为西点行业中最为奢华的展示品。在2009年北京巧克力梦工厂中,笔者看到了王森学校的糖艺作品,流连于精致完美、落落大方的作品之中,笔者有幸采访了该校著名的糖艺老师——成圳。下面是笔者与成圳老师的部分访谈记录:
孙:成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糖艺这一专业的?
成:2000年美术学校毕业后,我就跟随王森老师学习糖艺技术,不过那时候除了王森老师的指导,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了。直到2005年,我在糖艺技术上才有了起色,那段时间是上升期,自2005年起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展览会,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在一行业的自信心。
孙: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啊”。是什么让你能够坚持这么久?
成:当我在练习中失败时,也偷偷地抹过眼泪,也扪心自问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业。但每次看到国外人士在大赛中获奖时,一颗萌动的心就不安起来,我就会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糖艺这门艺术呢?出于一种责任,凭借一种不甘心落后的性格,我走到了现在,我无悔于我执着追求的糖艺人生。
孙:王森老师在你的技术研发中给予你很大的帮助吧?
成:是的,除了前期指导,还有专业研发中的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其实我认为王老师更像在大海里给我们引路的明灯,指引着我们这些弟子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由衷地感谢他。
孙:成老师已经出版过几本书籍了?
成:到目前为止两本,分别是《冷餐会的主题——糖艺》和《玩转糖艺》。
孙:成老师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要求?
成:首先,作品要有时效性,也就是作品必须与时俱进。一个好的作品只有与时代同步,才能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生命力才能随之而来。但时效性也不代表没有原则的迎合消费群体,而是让消费者在领略精湛技术的同时,也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其次,作品要有实用性。要让糖艺在中国推广开来,必须把糖艺做成有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是决定糖艺生存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我们学校就一直致力于产品实用性的推广,为了做得更好,糖艺研发部每月都要推出新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在征求来自五湖四海学员的信息中整合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实用性就没有市场,糖艺就会走入死胡同。再次,作品要有灵魂。灵魂就是糖艺作品中的主题,主题不明确,缺少内涵,虽然做工巧妙,但作品没有生命的依托,也就没有灵动的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的同时,不要忘记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
孙:成老师业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成:画画,更多的是读书。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书店,让自己的灵魂在书的海洋中徜徉。
孙:听说过几天,你与王森老师等一行人要去台湾,那台湾之行的目的是什么?
成:去台湾是北京梦工厂的延续,主要想和台湾烘焙界的师傅们进行技术交流。
…………
孙:祝愿你们一路凯歌。
成:谢谢。
访谈结束,成老师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从她的背影中,我读出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现在糖艺世界中的“游刃有余”,这需要付出多少的汗水,拥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坚守住自己心中那片艺术的圣土。
我们要向这些为烘焙事业默默耕耘的工作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