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洁尘
早在前两年,我的朋友、出版策划人雷淑容就给我说,她引进了一本美国非虚构小说作品,正在想办法让这本虐心的自传体得以出版。我以为是一般意义上的畸恋或者苦恋主题,小雷说,更虐心呢,是恋童癖题材。我当时就说,哟,这可太敏感了。她说是啊,所以好些出版社不接招呢。
恋童癖,娈童者,在全球任何一种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中都是犯罪行为。所以《洛丽塔》被禁了那么久呢。在我们中国,每年都能听闻不少这类骇人的消息,近年来,好些“校长”“老师”这种孩子们的天然保护者居然成为了娈童者,令人不忍卒听进而出离愤怒。
一本关于恋童癖的书?!
直译为《老虎,老虎》的这本小说,意译为《失真年代》,最终由译林出版社接招,在在2013年8月出版上市。书中主人公玛歌自称心中有一头老虎,灵活、柔软、机敏、自由。这个说法的典故应该是出自拜伦的《唐璜》,玛歌自己也引用过其中“老虎的耸跳”这个关于女人的意象,“老虎的耸跳,致命、迅速,而且猛烈。” 这个意象的关键含义是,“她们”的磨折和“她们”的承受。
中文简体字版的《失真年代》的封底有这样的推荐语,“纳博科夫从男性观点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在《失真年代》里,玛歌·弗拉戈索则以女性视角道来一个关于纯真损失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失真年代》在美国出版后,反响强烈,除了题材本身的轰动效果之外,文本价值也值得称道。作者玛歌·弗拉戈索,生于1970年代末期,宾汉顿大学文学博士,处女作《失真年代》出版后,使其成为了美国文学界的一颗新星。小雷认为,《失真年代》本身的文学价值颇为可观,所以,从出版人的骄傲来说,她并不是特别愿意让这本书借助《洛丽塔》的光芒。但是,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将《失真年代》和《洛丽塔》对照着读,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跟《洛丽塔》的虚构性质相反的是,《失真年代》是一本纪实作品。从玛歌7岁那年遇到彼得开始,一直到玛歌22岁那年,66岁的彼得不堪病痛衰老的折磨,跳崖自杀。十五年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说什么呢?
彼得,一个恋童癖者,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他损毁了好些小女孩的童年,包括他自己的女儿。但从玛歌的角度来看就不那么简单了,对于一个问题家庭的孩子来说,父亲酗酒且暴躁,母亲是精神病患者,彼得的出现,让玛歌残缺的童年有了一个无条件关爱自己的“父亲”。这个“父亲”,喜欢粉红色,喜欢玫瑰,他的审美以娇嫩为至高无上的原则;他喜欢雷诺阿,喜欢诺曼·洛克威尔,他和玛歌玩的最多就是一起创作《玛歌故事集》,让她的幻想才能和写作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奠定了作家玛歌以及《失真年代》这本书的基础。这个“父亲”,他给予了玛歌随叫随到的权利和大量时间的陪伴,这是其他需要工作挣钱养家的父亲无法给予的,但彼得可以,他近乎赤贫,曾经做过锁匠,后来可以挣点零钱的活路是木匠,他几乎什么都没有,有的就是大量的时间和性格上的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玛歌的母亲曾经说过一句很骇人的话,她说,彼得的前世是耶稣。
终其全书,玛歌是从心底深处认同彼得是她的“父亲”,在读者看来,感激和怀念多于仇恨和谴责。按玛歌自己的话说,彼得是一个跟她有性关系的父亲。我从头至尾仔细读完这本书,虽然成年后的玛歌在后记里,从理性的角度谈论自己如何从写作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治愈和救赎,虽然从文学角度上讲,这本小说是成功的,但从情感角度上讲,这本书是悲伤且不堪的,从道德角度上讲,它是模糊且斑驳的。我只能说,人世间是有不能触碰的底线的,有的爱是不被允许的。有人就这么在底线之下允许之外,活过,爱过,然后惩罚降临。这种令人不安的复杂难辨的阅读感受,我在读《洛丽塔》时感受过一次,《失真年代》又让我感受了一次。
2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