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安的两点思考
(2014-03-30 10:14:56)(一)
但凡对中国社会有了解的,都知道各类国企效率如何低下。管理者是官员,有级别;员工们如果收入一般,没有大幅度超过这个社会,就认为体制限制了他的发展也就缺乏斗志,但同时舍不得离开。
目前股市上市的公司,尤其上海市场,充满了各类国企。平安的能力,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夸大。毕竟,长期以来,平安的竞争对手都是大国企。这些国企领导走马灯的换,没有长期的经营愿景;员工也没有“洗脑”过,缺乏职业理想。因此,一般的国企,从长期来说,投资需谨慎。
但行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银行。大行的行长升官前景非常明朗。建行的一个地区的行长,转一个弯,就可以跳去做招行的老总;兴业早先的领导,一跳变成了副省长。同时,员工的福利远远超出社会一般的行业。因此,我一直认为银行业的三大(工农建)不错。顺便补一句,由于大行够大,贷款足够分散,因此,在这轮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大震荡中,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股份制银行会小很多(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太集中,而集中的地方,刚好又是不良高发区)。此外,大行的存款优势,低杠杆优势,都不是股份制银行可以比拟的。
股份制银行,其实大多也是国企。浦发兴业招行等等。但估计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点。
(二)
关于互联网金融,因为是市场喜欢的概念,所以很多人忍不住的希望平安互联网金融破局。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渠道,这个渠道的销售方式比较特殊,有所谓的互联网思想。
平安能不能把互联网金融做大,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平安是否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赚更多的钱。
银行如果愿意做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做出个几十万亿的规模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什么?银行不仅活期消失,定期也消失。最后利润大减,生存艰难。
互联网作为颠覆的工具很好,但颠覆自己,革自己的命,最终把行业的利润蛋糕做小,没有企业会这样做。
平安做互联网,只要保险这个行业,不被互联网颠覆一把,就是成功。因为蛋糕没有被抢食,同时平安有办法继续扩张他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