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微博中写道,现在很多投资人热衷于利用计算机寻找股票市场可持续盈利的模式,效果值得怀疑。她认为,任何操作模式都只是对市场历史特征的拟合,拟合的越精细,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就越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市场特征改变的可能性却更大,模型失效的可能性也更大。朋友的观点来自于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实际上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技术分析投资者的困惑。
先就事论事。第一个问题在于,普通技术分析的观察对象太窄,集中于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如果说弱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历史价格的所有信息,那么技术分析将失去作用;如果说弱有效市场不成立,那就更谈不上半有效或强有效,分析师的预测也将有超额收益,那么就不能光看股票价格和交易量。所以说,如果把技术分析看作是一种模式识别,这种识别方法的信息量是不够的。真的要做量化分析,必须把企业财务数据、行业数据、一致预期数据统统纳入进来。
第二个问题在于,为什么拟合的越精细,失效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技术流派人士的工作方法如下:先找到一种技术形态,例如样本次数有5000个,对个股上涨的预测准确率有60%;按照此法选股一段时间后,不满足准确率,总结经验,增加一种约束条件,样本次数降到200个,预测准确率上升到80%;如此反复,增加了N个约束条件后,样本数降到5个,历史预测准确率100%。又出现了一次上述条件,重仓加码,却发现预测失败,于是推翻之前的经验,重新开始一段新的循环。问题的关键在哪?拟合的越精细后,没有足够多的样本量,统计误差非常大。通俗的说,随便找30多个人(2的5次方),平均就有一个人能猜对5次结果,更何况,这种拟合还是后验的,先有的结果,再去找原因进行解释,总是能找得到的。
其实,大部分人最关心的问题还在于,对于证券市场,是否真的存在持续盈利的模式?自然科学领域随处可见确定的模式。小到苹果落地的时间,大到火箭并轨的速度,通过模式的学习,我们能做到非常精确的预测。但在证券市场,要找到模式可不简单。有多个原因造成这种区别,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模型的竞争机制。当投资者发现一种赚钱的策略,一定会投入较多的资本来实践这个策略,而实践的本身会造成策略的弱化乃至失效。好比商业市场,当我们发现某一门生意非常赚钱时,一定会有更多的资本和人一起进来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薄利甚至亏损。在商业社会,怎样保证持续的盈利?答案一般是垄断。很不幸,证券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那么还另一种方法,就是将境界拔高一点,将生意上升为商业模式。所谓商业模式,其实上也是一种垄断,和普通生意相比,它存在组织和技术上的壁垒。放在证券市场角度,量化投资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的组织,即某种规律性的策略研发理念、科学的研发方法、有效的策略生存周期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无需保证每个策略(每件生意)都会赚钱,但在大的框架下,我们会源源不断的开发新策略,也会不断有老旧的策略被淘汰。这种模式是健康的,会自我调节与新陈代谢。
所以,个人认为,证券市场不存在持续盈利的策略,但存在持续盈利的模式。正如一个好企业,不在于它有哪一种两种好产品,而在于它有好的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商业社会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如是而已。
本专栏作者:数量化投资部 刘
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