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期到消费的转变
(2010-08-10 09:14:59)
标签:
基金财经固定资产投资gdp中国 |
分类: 基金研究 |
多年来,中国始终以“出口+投资”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在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经济部门占GDP的合计比重从1979年的34%快速上升至现在的75%以上,出口必然导致产能相对国内的过剩,投资必然意味着存在超额的货币投放和经营利润——即存在分配不均,这必然会抑制私人消费。目前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而在1990 年代初,中国房地产热潮启动之前,消费所占比重超过50%。这就让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周期必然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基本一致,比如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实体经济遭受较大困难的时候,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创出了2245点的新高,之后随着投资热潮的消退,股市连年熊市;2006年起的全球性房地产热,2009年的全球性投资的拉动,都带来了爆发性的上涨,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繁荣周期结束,股市必然跌回原点。这也正是为何在过去10年里,国内经济获得了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高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8倍,房价平均涨了6倍,而上证指数经历一轮过山车,还在2500点左右,涨幅不到30%。
也正是因此,采取周期性交易策略的基金业绩远好于其他投资策略的产品,近10年来业绩较好的股票型基金收益大致6倍左右,最好的基金达到了十倍,但是长期投资指数连其一半的收益也不能得到。
何为周期性交易策略?简单的讲,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等投资类指标上涨的时候多买股票,而且主要购买银行、金属等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资产和资源类股票,当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等投资类指标下降时,少买股票,而且集中投资食品、医疗、零售等与投资无关的消费类股票。现在来看,未来中国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向不可避免,因此又到了关注后者的时候了。
消费类的题材有两个投资角度可以依循,一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是结构的变化。相比资源和资产类企业,由于不成熟的产品进不了消费市场,所以消费类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都比较成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短期爆发,因此,从数量的变化来选择投资,是一种防御性的方法。所谓结构性的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消费需求和技术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状况的更替,而且这种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和投资的关联度不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几年前,诺基亚凭借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和价格等优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随着苹果iphone、黑莓等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市场产生了结构性的变革,新的用户更加关心手机的网络功能,而诺基亚尽管在质量和销售渠道方面都仍具优势,但是由于没有迎合用户这样结构转变的趋势,市场份额却逐步降低。由于利润最高的手机就是智能高端机型,所以诺基亚的股票市值三年中已下滑了67%,而苹果公司的股价10年间上涨了10多倍。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把握好消费结构性的转轨,即使在经济相对萧条的时期,也能得到经济繁荣时的收益。
(规划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