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标签:
文化当代艺术博物馆电场超越超现实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
法国蓬皮杜中心藏有6000余位艺术家创作的79,000余件作品,超现实主义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历时最持久的前卫艺术流派,自1924年成立至1966年安德烈·布勒东逝世,超现实主义始终保持活跃,一直受到公众的注意,并不断吸引新生代艺术家加入。
如何在当下看待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特征,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展览的标题《电场》源自1919年安德烈·布勒东与菲利普·苏波合著的第一部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磁场》,同时也与举办展览的场地,昔日的发电厂改建为今日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相互契合。
第一展室——《相遇》
1919年,安德烈·布勒东和菲利普·苏波共同编撰完成了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磁场》。它以拼贴的形式,将两位作者最自由和直觉的书写段落集结成册。1930年,路易·阿拉贡组织的《挑战绘画》展览总结了超现实主义的拼贴理论。他认为,拼贴实现了洛特雷阿蒙关于“共同创作”的艺术设想——以大众文化图像对抗孤芳自赏的“天才”式社会结构。拼贴以其“贫寒”的特质,将艺术创作从物欲中释放,逃离资本炒作的竞技场。
第二展室《爱神》
超现实主义初期的一张“传单”上写道:“如果您喜爱爱情,您将会喜爱超现实主义”。安德烈·布勒东从未停止对爱的赞颂,这是一种让人超越自我的情感,灵魂在追求与爱人相融的过程中得以释放。情欲和爱情不可分割,超现实主义者们将爱欲称作松开道德钳制的特殊方式,而道德主义者们却借此安然实施对个人的政治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乌托邦思想家夏尔·傅里叶关于建立一个人人可以自由表达和实施欲望的理想社会的设想,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思想。
15、照片上丙烯、玻璃、苍蝇、合成纤维饰带,裱于画布《日本制造——大宫女》1954
第三展室《自动主义》
为了颠覆理性思想,超现实主义发明了自动主义。思想、行为摆脱理智的控制,直接迅速地与无意识相连。“唯有通过呼唤各种形式的自动主义,我们才能期望解决各种悖论,和经济不同,它们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体制形成之前业已存在,而且很可能并不会随之消失。......这些悖论来自:清醒与沉睡(现实与梦境)、理性与癫狂、客观与主观、感知与再现、过去与未来、集体意识与爱、生命与死亡本身。”(安德烈·布勒东)
23、纸上丙烯画,裱于布面《万物之理》22/12/1983
第四展室《夜》
继德国浪漫主义之后,超现实主义同样赞美夜。夜开启奇幻的门扉,在它的笼罩下,精神挣脱理性的桎梏,乘着梦的翅膀飞翔。夜为城市提供一幅颠倒的镜像。阴影至高无上地主宰着城市,把它变成一座巨大的迷宫,通俗小说和电影中的主角千面幽灵冯托马斯(Fantomas)无声滑过。
第五展室《诗的物象》
1929年,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该运动的政治方向改为“为革命服务”,这促使布勒东重新定义自己与现实的关系。1965年,在超现实主义最后一次展览《绝对偏差》上,凝聚超现实主义想象力的物品与可以无限复制的大众消费品陈列在一起。这一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批判随后被新现实主义艺术家所采纳。
第六展室《文象》
超现实主义由诗人创立,他们始终把书写置于艺术表现的顶峰。文字和图像的交融衍生出许多“诗一—物”作品。“它是一种意在将诗歌和造型艺术的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创作,好像能够预见她们两者间的相互提升美化的能力。”(安德烈·布勒东)“诗——物”是一种两栖生物,栖息在两种元素之间:符号和图像,视觉艺术和文字艺术。(北美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
1924年超现实主义刚成立不久,成员们便痴迷于“精美的尸体”游戏。布勒东将一张纸折叠成数等分,让艺术家们在彼此不知创作内容的情况下接龙作画,图像的总和就是最终的形式。这种创作的方式体现了布勒东“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