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012-12-24 22:40:43)
标签:

文化

上海当代艺术

博物馆

双年展

重新发电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1月初第一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从一楼一直参观到五楼,一下子有那么多的国内外当代艺术作品涌到眼前,那感觉就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12月底为了看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又进了当代艺术博物馆。无意中走到底楼左边展室,发现里面的展品没有看过,上次来竟看遗漏啦。难怪在看到《《斯宾诺莎之车》的评论文章时,有些不知所云。虽然这次补看了一些,但肯定还有遗漏,比如海报上的那个铸铁折人作品就没看到。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装置《树干项目》2012       作者:Com&Com马尔卡斯·格索特  乔纳斯·M·海丁格(瑞士)

 

“树干”是由瑞士艺术家Com&Com筹划组织的一个多学科艺术项目,它将当代艺术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同时促使来自不同文化的民众、传统及风俗之间开展交流与对话。“树干”源于瑞士阿鹏策尔地区一种古老狂欢节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拉着当年杉树往返于两座村庄之间,最后以拍卖的形式出售给出价最高者,用来制成屋顶或者家具。2011年Com&Com将“树干”买到手之后,决定带它周游世界,拜访五大洲的不同城市。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3、《长吨》2009       作者:西蒙·斯塔林(英国)

 

两块粗切割的大理石,大的一块来自中国,另一块来自意大利。艺术家用数码切割方式将意大利大理石切割成中国大理石的复制品。两块大理石在展厅的空间保存平衡,似乎重量是相同的,,然而意大利的那块重量仅为中国大理石的1/4。作品反映了两块大理石的市场价值的巨大差异。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4、《斯宾诺莎之车》2007        作者:托马斯·赫史霍恩(瑞士)

   

    我爱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撰写的《伦理学》一书。我爱《伦理学》的逻辑,通过“命题”、“定义”、“注释”和“推论”组成的严密逻辑,读来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我爱斯宾诺莎,喜欢他的普遍性,他的说服力,以及他提出的“神”超越宗教的观点。我爱斯宾诺莎创立的喜悦和悲伤的影响之说。我爱斯宾诺莎,他和所有真正的哲学家一样,创立了自己的形式。作为艺术家,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我,因为形式不仅对哲学意义重大,对艺术也是至关重要。尽管我现在还无法理解斯宾诺莎的全部思想,我仍被他的形式所打动。

    我将是斯宾诺莎永远的粉丝,和所有粉丝一样,我爱与斯宾诺莎有关的一切。我无条件地爱他,因此有了这部“斯宾诺莎之车”。                                                       

                                                                           ——托马斯·赫史霍恩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5、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6、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7、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8、《重裙之花》2012          作者:梁西贡(柬埔寨)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9、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0、《降落伞之光》1970-2012         作者:梁西贡(柬埔寨)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1、绘画《降落伞》2012         作者:梁西贡(柬埔寨)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2、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3、《跑,跑,跑,跑,跑》2012         作者:拉希德·约翰逊(美国)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4、《器物重生》2010-2012            作者:唐明修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5、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6、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7、《1906-1989-2012:广州-香港-上海-安吉》2012       作者:黎肖娴(香港)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8、中间藩篱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19、后台

 

《1906-1989-2012:广州-香港-上海-安吉》,用民间物料和都市日常故事构成港粤两地之间的民间历史。作品共有三个组件,前台、后台和分割前后台的藩篱。前台悬吊着由大网袋装着的杂物包裹,后台墙上布满绵细却夹杂着的论述,藩篱不是藩篱,而是作品最庞大沉重的武力、物质实存的部分。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0、布面油画《造物志·轮回-江边的佛像工厂》2012        作者:李青

 

这些物被描绘的状态,并非都处在一种正在发生的使用关系之中,而是处在被使用之前或之后的状态(被废弃的冰箱群、制造中的佛像和泰坦尼克号,倒塌的塔),这一时间的错位凸显出人寄托于物之中的精神和情感。在当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中国,这些物都处在一种轮回之中,而使用的即时性也使这种轮回越来越急速。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1、布面油画《造物志·轮回-黑色群像》2012      作者:李青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2、布面油画《造物志·轮回-白色群像》2012      作者:李青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3、《咸之城》2012        作者:陈蔚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4、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5、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6、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7、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8、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29、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30、装置《天眼》2012     作者:宋振(中国)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31、博物馆内的云餐厅


 

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32、椅子装置《普罗旺斯艾克斯议会》2012        作者:让·米歇尔·布吕叶&LFKs(法国)

 

一堆椅子聚在一起,排列整齐、井然有序或者正在组织顺序(所以是运动的)。聚集、堆叠、层叠、堆积,成行或成列。在世界上有集体生活的地方,椅子总是最为常见的,而这些聚集在一起的椅子通常也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许许多多人类的聚集,它们帮助了那些争论或者决定的做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