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后的拾漏补缺
标签:
文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重新发电 |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
11月初第一次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从一楼一直参观到五楼,一下子有那么多的国内外当代艺术作品涌到眼前,那感觉就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12月底为了看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又进了当代艺术博物馆。无意中走到底楼左边展室,发现里面的展品没有看过,上次来竟看遗漏啦。难怪在看到《《斯宾诺莎之车》的评论文章时,有些不知所云。虽然这次补看了一些,但肯定还有遗漏,比如海报上的那个铸铁折人作品就没看到。
“树干”是由瑞士艺术家Com&Com筹划组织的一个多学科艺术项目,它将当代艺术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同时促使来自不同文化的民众、传统及风俗之间开展交流与对话。“树干”源于瑞士阿鹏策尔地区一种古老狂欢节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拉着当年杉树往返于两座村庄之间,最后以拍卖的形式出售给出价最高者,用来制成屋顶或者家具。2011年Com&Com将“树干”买到手之后,决定带它周游世界,拜访五大洲的不同城市。
两块粗切割的大理石,大的一块来自中国,另一块来自意大利。艺术家用数码切割方式将意大利大理石切割成中国大理石的复制品。两块大理石在展厅的空间保存平衡,似乎重量是相同的,,然而意大利的那块重量仅为中国大理石的1/4。作品反映了两块大理石的市场价值的巨大差异。



《1906-1989-2012:广州-香港-上海-安吉》,用民间物料和都市日常故事构成港粤两地之间的民间历史。作品共有三个组件,前台、后台和分割前后台的藩篱。前台悬吊着由大网袋装着的杂物包裹,后台墙上布满绵细却夹杂着的论述,藩篱不是藩篱,而是作品最庞大沉重的武力、物质实存的部分。
这些物被描绘的状态,并非都处在一种正在发生的使用关系之中,而是处在被使用之前或之后的状态(被废弃的冰箱群、制造中的佛像和泰坦尼克号,倒塌的塔),这一时间的错位凸显出人寄托于物之中的精神和情感。在当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中国,这些物都处在一种轮回之中,而使用的即时性也使这种轮回越来越急速。

一堆椅子聚在一起,排列整齐、井然有序或者正在组织顺序(所以是运动的)。聚集、堆叠、层叠、堆积,成行或成列。在世界上有集体生活的地方,椅子总是最为常见的,而这些聚集在一起的椅子通常也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许许多多人类的聚集,它们帮助了那些争论或者决定的做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