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施行仁政

(2017-04-07 16:06:34)
标签:

孔子

老子

孟子

儒学

文哲的博客

分类: 先秦七子

    孟子曰:“不仁而得[1]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注释】
    
1]得:在这里的意思是取而有之。
    
【译文】
    
孟子说:“不施行仁政的人取得诸侯国国君之位的情况是有过的,但是不施行仁政的人占有天下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阐释】
    
这一章很短,阐述的观点还是施行仁政的问题。孟子认为,不施行仁政的人或许可以取得诸侯国国君的大位,但是绝对不可能占有天下。那么,把这个道理反过来讲的话,就是:施行仁政的人不仅可以取得诸侯国国君的大位,还可能占有天下。由此可见,施行仁政真是“善莫大焉”的。可是,孟子为什么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呢?历史上,不仁的象被封在有庳当国君,不仁的叔鲜、叔度分别被封在管和蔡当国君,以“亲亲之恩”而取得国君的大位,这的确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诸侯国只是局部的一片封地,对大局的影响有限。那么,能不能以“亲亲之恩”得到天下呢?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比方说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都是这样。可是孟子认为没有这样的事情。孟子错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得天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得到天下,还要理解为是否能保得住天下。这样看的话,夏桀把天下丢给了商汤,商纣把天下丢给了周武王,周幽王把天下丢给了犬戎,周厉王也把天下丢给了暴动的“国人”,他们最终都没有保住天下,自然也就不算得到天下了。
    
孟子之所以讲述这个道理,说到底是在勉励当时的国君施行仁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