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孔子之三十六:孔子论人生之乐

(2013-02-03 12:13:56)
标签:

孔子论

光彩

闲暇

人生境界

更多

分类: 先秦七子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快乐也是一种人生的重要能力。普通人却可以成为一个快乐能力很强的人,假设其人生是快乐的,那么,他们同样是成功人士

     《论语》一书是以快乐开场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第一句就指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两种快乐:知识学习之乐和朋友之乐。其实,快乐正是孔子的人生特点;追求人生快乐,也是孔子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痛苦和挫折,或者生活不够富裕,或者事业不如意,或者爱情有缺憾,但是,我们却不能被缠绕在人生阴影的泥泞中,而是要让生活阳光快乐起来。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告诉人们的就是如此,人的一生应该是快乐的,富时要快了乐,贫时也要快了乐;得志时快乐,失意时也要快乐。

    在禁欲主义者看来,快乐、享受本身是罪恶的,并且可能认为痛苦就是善。在孔子的思想中却没有这些内容,相反,他主张快乐人生。

    孔子的人生、事业一直不顺利,他幼年失父,少年丧母,老年丧子;事业屡遭挫折,空怀救世理想,却得不到伸展的舞台。但是,孔子却能够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生活中不失快乐,拥有了一个快乐的人生。他曾经自我描述说:内心快乐着,忘掉了一切痛苦和忧愁,连自己将要年将老去都不知道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是一个自己快乐,也主张别人快乐的哲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中,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到如今还能保鲜,依然具有亲民的活力,就在于他承认这样一个既是生理,也是心理问题的事实:愉悦、快乐不只是一种生活追求,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其他前后时代的思想家多数对普通的享乐大皱其眉,像墨子,自己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也反对他人追求享;老子、庄子都谴责生活的修饰,主张人们无欲;法家的韩非子甚至认为人就是国家的器官和工具,除了打仗、耕田之外不应该具有其他享乐。

    孔子却认为,快乐和幸福应该是人生规划中必须重点考虑的指标,甚至一个政府是否合格,内容之一就是在于能否让人们快乐幸福起来。曾经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参加农业祭祀欢庆活动,认为狂欢作乐的人们太疯狂了。可孔子却理解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劳作之后应该享受的娱乐。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有多种,既有饮食的肉体快乐,也有亲情的快乐、朋友的快乐,还有踏青旅游之乐、音乐的快乐,更有学习、知识的快乐。

口腹之乐往往被哲人们看不起,认为是低级欲望。孔子却是一个追求肉体块乐的人,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很爱吃肉,还有肉坏了等八不吃臭规矩。也就是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学会享受和追求品位。孔子也让人喝酒,他当时酒的含酒精度数极低,认为唯酒无量,可以随便喝,只要不喝醉就行。

    在口腹之外,孔子对穿衣服也很有讲究,连袖口镶边的颜色都有明确要求。而且,孔子非常重视车子。自从当了鲁国大司寇(政法委书记)拥有专车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把车子丢掉,坚持出有车。就算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别人希望孔子卖车厚葬爱徒,都被孔子拒绝了。

    孔子赞成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即使在今天,孔子也是一个美食家,一个穿着有品位的绅士,可能还会率先成为有车族

    不过,人生的快乐是多样化的立体结构。肉体的快乐、物质欲望的满足,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快乐,人还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需要精神上的感动与愉悦。其中,哪一种快乐都无法替代其他,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时刻,会拥有多样的愉悦和快乐。

    孔子让人珍惜亲情之乐。他曾经提醒人们,父母的年龄自己应该记得清楚,这可是让人喜庆的事情;同时,又让人心生忐忑。因为父母年龄越大,他们的高寿让作儿女的高兴,但他们距离离开我们的日子,也就越发近了,不禁使人恐惧。

    其实,孔子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父母在的每一天,孩子和父母一起享受那种人生难得的亲情快乐。所以,他讲的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可以理解为不要使自己一时的行动,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快乐。如果父母整天为孩子担心,孩子们如断线风筝一样四处飘零,家庭之乐又从何谈起呢?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父母流过渴望与孩子团圆的泪水;同样,又有无数当父母不在之后,痛惜没有感受更多的家庭快乐。孔子早早父母双亡,父母在的家庭之乐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重视友谊的快乐。不过,孔子所希望的朋友之乐,不是大块吃肉,大腕喝酒的江湖之乐,而是一种淡远的精神快乐。因为孔子不主张利益之交,所以他所谓朋友之乐并不浓烈,更多是志趣相投的精神契合,故而很淡,但正因为淡,才能悠远、绵长,也才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孔子建议人们到大自然之中,感受山水之乐,即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们纵身于高山溪流峻岭大河之间,在自然中感悟人生、寻找自己。孔子本人就是一个登山爱好者,曾经登临泰山顶,经常爬曲阜附近的东山。他理想的快乐时光之一,就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新装,与五六位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洗手濯面,在舞雩台上沐浴春风,一路哼着欢快的歌曲走回来。这与现代人踏青旅游回归大自然的快乐是一样的。

    孔子还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人们熟知的三月不知肉味,就是他听到了一种古典的音乐之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喃喃自语说:想不到音乐之美能够到如此境界的。他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最终要以其能够欣赏、理解音乐来完成。所以,孔子劝说人们要接近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并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知识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快乐,这种享受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标志,只有人才能拥有它。在这个世界,知识的快乐是可以与人相伴终生的,只要人愿意学习探索,总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的一生中,在现实的社会中可能无法找到幸福的乐土,但是却可以沉浸于知识、学问的世外桃源中。

    孔子希望人提高学习的境界。学习要从理性的了解,逐步到情感投入的兴趣,最后发展以学习为乐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习就不再是需要头悬梁锥刺骨,或者卧薪尝胆,寒窗苦读的艰辛差事,而是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甘之如饴的快乐幸福过程。

人们尽情可以追求快乐,但是,人生的快乐,尤其是肉体、物质的基础欲望,需要受到限制。孔子反对人们的过度的快乐,而是要适可而止,把握住分寸。否则,喜欢骄纵放肆的快乐,喜欢游荡忘反的快乐,喜欢饮食荒淫的快乐,便有害了。

    孔子还强调,人们的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或者地位。人们纵使很卑微、贫穷,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算吃粗饭喝冷水,枕着胳膊睡觉,快乐也在其中。

快乐其实是一种人生的重要能力。在人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快乐就不再制约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一些人可能拥有财富和地位,但是快乐的能力未必强,要么生活得忙忙碌碌,没有多少快乐可言;要么山珍海味、纸醉金迷,沉溺于人们的基础欲望,而不受限制的口腹、物质的快乐最容易产生抗药性,时间久了,人就没有了多少感觉,所谓的快乐追求,只能成为感官的刺激。相反,人即使没有多少财富,粗茶淡饭,也能吃的有滋有味,更多的闲暇中,更能感受亲情、友谊的温暖,享受学习、音乐、自然的快乐;像孔子就是是快乐能力极强之人,能够笑对人生坎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芸芸众生,多数人注定平淡,或者没有发财、升官的才能,或者没有拥有巨大财富和高贵地位的机会。但是,普通人却可以成为一个快乐能力很强的人,而且,这种快乐主要取决于自己,不用看别人脸色。一个人如果努力了,奋斗了,仍然无法获得人生的成功或辉煌,没有辉煌,可以没有多少财富。然而,假设他或者她的生命是快乐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光彩,那么,其人生同样是成功的。人生百年,最宝贵的财富是快乐。所以,一生家庭多难、事业不顺却快乐相伴的孔子是成功人士,很多生活的很快乐的普通人,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