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的修养
远远望上去庄严可畏,接触起来人却很温和可亲,但是,听他的话,又很严厉不苟。
面容要温和,神色要恭敬。
曾有人说,人的容貌在三十岁之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三十岁之后则是是自己“创造”的。这不是说,人等到事业有成、有了钱去做整容。所谓“创造”容貌,就是到了三十岁之后,人肉体容貌的青春日渐挡不住岁月刻刀的雕蚀,天生相貌的魅力逐渐衰落,这时候,人后天的塑造气质逐渐重要起来。对于一个三四十岁以上的人,所谓人的魅力,已经不再是相貌,而是气质。
人的容貌是天生很难改变的,人通过后天的自身努力,却“创造”自己的气质。孔子非常注重人的“第二相貌”——气质,建议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容貌的“修养”,“内外兼修”,自觉涵养自己的气质。
孔子到底什么长相,除了个子高之外,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他的气质很清晰,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即面色温和而又严厉,容貌严肃有威仪却不凶猛,神色恭敬却又安泰。这也是孔子本人对理想气质的追求,他的学生子夏对此描述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是远远望上去庄严可畏,接触起来人却很温和可亲,但是,听他的话,又很严厉不苟。即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孔子主张的“容貌的修养”的修养正是这几个方面。
孔子认为,人的气质,首先要“色思温”,色指面容,人们脸上的颜色要考虑到如何温情和顺。“色思温”、“温而厉”、“即之也温”,“温”是孔子以及受他影响的弟子们多次提到的容貌修养。中国人讲究温文尔雅,就是孔子所强调的面容之“温”。
面容是人的相貌和气质的核心。人们的面容不能总是冷冰冰的,不仅会让人敬而远之,长期下去,还会使人们的脸部神经僵化。人的脸部应该像春天一样温煦,让人如沐春风。另外,人的面部也不能太“热”,过分热情,因为这就意味着夸张。
“温”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永远的一团和气,当遇到需要生气和愤怒的时候,还要“厉”,严肃严厉起来。否则,一味的“温”就成了无原则的讨好、奉迎的代名词。
其次,人要“貌思恭”,貌指人的整体容貌态度,要考虑如何恭敬有礼。对待他人恭敬,别人才能对自己恭敬,才能获得广泛的尊重。人年轻时的莽撞无礼还会被人谅解,如果成年之后依然如此,就会让人嫌恶,即使其个人的“貌美”,都会让人觉得丑陋。
同时,在恭敬有礼的同时,人要自信安泰,即“恭而安”。恭敬有礼乃是出于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并不是出于谄媚或者心虚。否则,恭敬就会成为点头哈腰式的谨小慎微或者讨好。
在孔子看来,人的气质还应安泰矜持却不骄傲“泰而不骄”。一个人应该是自信自豪的,却不骄傲。孔子认为,如果对于他人,无论是人数多寡、年龄大小,以及有否权势,都不怠慢,就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另外,人的气质还要“威而不猛”。人虽然要温和,安泰祥和,还要严厉,有威严。这种威严不是通过言行的暴戾来表现的,这只会让人害怕。孔子认为,衣冠整齐、端正,目光严肃,庄严的使人望而有所畏惧,就能够实现““威而不猛”。
孔子希望,人们通过“容貌的修养”,一方面使人感到温暖而亲近,待人有礼,却又自信泰然,不失威严,这就是孔子一再主张人们成为的“君子”的气质。这种气质追求,可以让一个长相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些丑的人,进行人生可以自主创造的“第二相貌”,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至少是一个让人亲近并受人尊重的人。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美容手术,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希望用手术刀增添魅力。其实,人生最好的美容品是气质,它的有效期最长、效果也最好。人的手术刀总比不过时光的刻刀,没有气质的修养,那种日渐衰老的肉体,即使去掉几斤肉或者几道皱纹,也是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人要希望保持或者创造自己的魅力,就应该努力塑造气质。当然,孔子的气质追求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今人,可以汲取西方文化营养的现代人,在传统的“君子”之外,拥有更多的气质选择方案,例如西方的“绅士”风度。但是,孔子规劝人们进行“容貌的修养”,滋养自身的气质,却具有永恒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